2020-10-21 21:18:25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音乐界和音乐出版界人士期待已久的《音乐曲谱出版规范》一书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
编写概况
《音乐曲谱出版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编写启动于2008年底,经过三年起草、一年试用、一年征求意见及修改——历经五年,几易其稿,方为告竣。文本完成后,经过两年的试用、征求意见及修改过程,吸纳了各种不同意见,博采众长,反映了编写者严肃认真、细致严谨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以敬谱为首的本社专家审订会议,对文本的修改从宏观到微观给予了非常全面的指导。20位社外专家,包括:赵惟俭(提琴)、黄佩莹(钢琴)、胡志厚(管子)、王振先(三弦)、李光华(琵琶)等老一辈专家,以及刘刚(打击乐)、杨国立(手风琴)、芦小鸥(电子琴)、田再励(胡琴)、徐阳(阮)、崔军淼(柳琴)、石海彬(唢呐)、杨守成(笙)、王建华(民族打击乐)等中青年专家的积极参与,对保证《规范》的专业质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色与对象
《规范》是关于音乐曲谱符号体系及其使用规范的技术标准用书。它以条目的方式,呈现了五线谱和简谱的基础规范和应用规范,以及吉他六线谱、方格谱、锣鼓经等民族打击乐谱的规范要求。对曲谱符号体系进行了合理架构、科学分类、准确定义;对曲谱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做了明确规定。其内容全面、形式简明、结构合理,层次清楚、专业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作为人民音乐出版社曲谱出版的主要技术依据和标准,《规范》也可供音乐出版行业、音乐创作记谱和音乐教学工作参考。
结构与内容
正 文
《规范》的正文包括:引言、五线谱谱式规范、简谱谱式规范三大部分。
“引言”对《规范》的内容、对象、定义、分类、实施原则等基本问题作了概括介绍与描述。
“五线谱谱式规范”和“简谱谱式规范”,各自分别由“基础规范”和“应用规范”两大部分组成。“基础规范”指的是一种谱式类型所应具有的那些最基本的形式要求及其通用符号呈现、使用的一般规则。“应用规范”指的是各种具体的声乐、器乐曲谱中,不同于基础规范的那些特殊规范和它们各自所特有的技法符号使用的特殊规则。
辅 文
《规范》的辅文包括:前言、主要参考文献及谱例摘引文献、乐器名称及其缩写、乐器演奏符号索引等。
“前言”对《规范》的编写理由及意义,编写的宗旨、原则及根据,编写的基本过程,《规范》的主要特点及编排方式等做了概括介绍。
“主要参考文献及谱例摘引文献”对《规范》编写所依据的主要蓝本、技术规范的理论依据和内容来源等参考文献,以及谱例摘引文献逐一做了列举。
“乐器名称及其缩写”对常用西洋乐器的中外文名称及外文缩写的写法,以及常用中国乐器的中文与汉语拼音名称、缩写的写法和乐器名称的外文注释做了列举。
“乐器演奏符号索引”对《规范》词条中的演奏符号的形状、名称、归类、页码等,以表格的形式逐一列举,为查阅检索提供了便利。
价值与意义
《规范》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几十年音乐曲谱出版工作的结晶,不论规划设计、结构布局,还是选目释义,都体现出编写者“从音乐曲谱出版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记谱实践为基础,以现行的用法为根据”的求实精神。它的出版发行,体现了人民音乐出版社在行业标准化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和主导地位。
《规范》是我国音乐记谱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它凝聚了几代音乐出版人的心血,汇集了众多音乐人的智慧。它的问世,对于促进我国音乐记谱规范化发展,提高我国音乐曲谱出版质量,将会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