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05:29:55
iOS 10 的 Apple Music(文章中有些地方用 AM 简称)设计比起以前有没有提升?这种提升又表现在哪里?一年后 AM 的改变有哪些值得称赞,又有哪些“顽疾”依旧没能解决,与国内其他几大音乐 App 相比存在什么优点和劣势?本篇试着以一个使用者体验的角度来与大家展开讨论。
2015 年 9 月 Apple Music 登陆中国,到现在已经过去一整年时间了。在这期间,Apple Music 也经历了几次大变化,而 2016 年 9 月份推送的 iOS 10 则给了 Apple Music 一个以新版本亮相的机会。笔者用 Apple Music 听歌也有一段时间了,尤其是升级 iOS 10 之后日常使用率增加,感觉到新版本的 Apple Music 的用户好评度在一点点提升,确实令人感到欣慰。
iOS 10 的 Apple Music(文章中有些地方用 AM 简称)设计比起以前有没有提升?这种提升又表现在哪里?一年后 AM 的改变有哪些值得称赞,又有哪些“顽疾”依旧没能解决,与国内其他几大音乐 App 相比存在什么优点和劣势?本篇试着以一个使用者体验的角度来与大家展开讨论。
iOS 10 的 Apple Music 对整个应用的 UI、底部导航栏和深层操作都进行了重要调整,首先看主面板,「资料库」被放到第一位,里面是所有你打开过的、收藏过的专辑和播放列表。这里存放的是完全属于「用户的」内容。
第二位的「为你推荐」才是 Apple Music 的重点,也是进一步强化其特点和优势的所在。此前测试版和 iOS 9 正式版中被大家吐槽操作变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版块的布局太过混乱,所有内容都是一个无线滚动列表,推荐的歌曲和专辑全部塞在一起,完全看不出推荐逻辑,也没有什么条理性。到了 iOS 10,AM 的「为你推荐」才终于恢复到苹果设计应有的水平。
这个界面中,最近播放、周五歌单、周五专辑、瞩目艺人歌单等栏目从上至下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每一个栏目都以左右滑开来展示更多内容,比之前无限垂直下拉的更加合理,展示效果也更出色。
以图片为主的陈列模式加上滑动的专辑封面陈列馆,在别的音乐 App 中都没有做得这么好看且顺滑。此外文字、阴影+各种动画结合起来真的非常有美感,不是单纯截图能够反映出来的。加粗的触控条以及字体加强视觉聚焦的同时也直接解决了误触的痛点。
此外 3D Touch 在 AM 中的应用、Widget 小部件的加入等等,也让操作变得好玩了许多。
值得肯定的是 AM 这种精致视觉设计,是全平台统一的、一致的精致。对比国内的 QQ、虾米、网易云音乐等各家应用,重心全都放在移动端了,当然做的都算好看,但在电脑端,不管是客户端还是网页端,品质和 iTunes Music 的完全不在一个级别。这种自乔布斯时代延续下来的对音乐视觉美感的追求,尤其是这种态度,从来没有打折。
如果你只是单纯的休闲听听歌,那么随便哪个音乐 App 都能做到,甚至不需要这些平台,去百度找免费的 MP3 资源也行。但如果把听音乐提升到对专辑风格、歌手成长甚至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层面,一个不靠谱的 App 是无法完成这些的。
「为你推荐」是 Apple Music 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歌曲推荐模式:国内的音乐类 App 主要是以歌单为组织架构至于歌曲之上的。但苹果由于是卖音乐出身,对于歌曲的组织逻辑则由更多的选择。Apple Music 的音乐库可以以艺术家、专辑、播放列表(歌单),流派等等作为组织逻辑。当私人曲库内的歌曲多了以后,多样的组织逻辑可以跟方便地管理自己的音乐收藏,这是相当方便的。Apple Music 沿袭和继承了这些东西,用惯了以后自然会觉得用着舒服。
而且苹果提供的专辑信息可以保证绝对正确与完整。国内的很多音乐 App 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甚至感觉不到他们想做到这一点)。
AM 的各类歌单,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人工来甄选的,这是 AM 强调的一种“服务”——专业人士编辑的歌单,也就是 PGC 模式。相比之下网易云等走的是 UGC 模式,也就是用户分享歌单模式。
从产品方向上这更多算是一个特点或者说选择,有利自然有弊。PGC 模式对用户的影响,就是让乐迷在享受听觉盛宴听饱了的同时,天然地把曲风、艺人厂牌的起源、发展、代表曲目,在脑海建立了框架坐标。让不同深度的乐迷,可以更深一步在音乐世界找到更多的快乐。让刚刚对音乐产生兴趣的雏鸟,可以迅速成长为对亲友如数家珍讲述一个乐队发展史的铁粉,或是让原本把音乐功能化当作背景音的听者,激发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要知道这在以前是要看乐评网站、音乐杂志、专业书籍才能做到的体验,而 Apple Music 用歌单这种简明自然个性化的方式,达到了相似的梳理效果,直观程度却超越旧媒体的体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歌单后面蕴藏的一条制作主线——歌手(艺术家)。你可以明显的看到 AM 中的歌单都围绕着歌手和艺术家做核心,比如「莫文蔚代表作」,「郭富城:非主打好歌」,「林忆莲:情歌精选」等等等等。
在有些歌手的详细介绍页,会有一个「TA 影响的艺人」或者「影响了 TA 的艺人」的版块,这种在音乐人之间寻根溯源的积累,我在国内音乐产品中从未见过,即便有相关推荐,这些推荐也没有承前启后的概念。但其实这种理念在国外音乐服务中早已有之,很高兴 Apple Music 把它带到了国内。
对比别的音乐平台,Apple Music 发展了一年多后有了相对明确的产品定位:一个把音乐当作艺术传播的音乐 App。至少作为用户,在它身上感受到了这种理念。这里想从古典音乐爱好者的角度谈一下感受。
首先摆结论,Apple Music 是听古典音乐比较理想的工具。国内各种音乐 App,几乎没有什么能舒服地听古典乐的所在在我的 iPhone 里,只有 Apple Music 一家真正把古典乐当做一个重要的分类来向我推荐,因为这一点,很可能我会一直订阅下去。
笔者周围的乐迷朋友亦是这种感想,古典音乐爱好者绝对数量虽然并不多,但基本都是重度的音乐类 App 使用者,所以这个人群的体验应该对于苹果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
当然你可以说 AM 曲库不全这点是很大的劣势,不过在古典音乐这块,就算不全也比其他平台齐全了(不过 AM 确实也不全)。
很多人的印象中古典音乐就应该是巴赫啊、贝多芬啊、肖邦啊还有那些名字难记曲目时间又长的分章分节列表,当然这些很重要,不过 AM 会告诉你其实古典音乐并非只是去听那些几百年前的殿堂音乐,还有很多新的、有趣的、融合了各种元素的古典音乐。不过是一个个推荐歌单,就把你不想面对的和更需了解的东西解决了。
所以说 PGC 也并非一味的过时老套,至少在模拟“有一个人引着你进入原本不熟悉的音乐领域”这方面,它是做得很棒的。
和国内 App 用户创建分享歌单、标题各种炫酷拽的播放列表、各种活动信息和 999+ 评论这样活跃的社交属性相比,Apple Music 简直就像一个 45 岁大叔。
你说 AM 没有社交性,其实它是有的。Connect(正在关注)这个部分是苹果当做 AM 的精华来做的。Connect 鼓励用户关注并跟艺人互动,艺人可以在 Connect 里分享和音乐有关的一切,甚至可以直接从 GarageBand 上传;艺人可以在这里稳固自己的受众,和粉丝用音乐建立持续的联系。因为 AM 流媒体的分发方式,这并非一个销量优先的平台,所以不同于和传统媒体的关系,关注于花边八卦,一有更火的歌手就被镁光灯冷落。
虽然这个功能对我而言没有什么用,因为我喜欢的艺术家不是年纪太大玩不动了就是已经死了……不过也不能说它一定没用,像周杰伦周董平时几乎不玩微博,但是在 Connect 上却很活跃,动态更新得十分频繁,杰迷们大概也是一本满足的吧。
可惜对国内大部分用户来说,这个功能等于是废的,因为不管什么歌手,都已经借助国内大量的社交平台普及将这块铺设得很不错了,AM 本身用户数量有限,关注度也就有限,苹果通过音乐做社交的理想也就没能实现,我的 Connect 里也只有 Apple 官方各大帐号一直在刷屏。
不过另一个功能「广播」倒是有其他 App 音乐广播做不到的亮点:网易云音乐的歌单做得很好,但是电台始终只有「私人 FM」,可选择的余地太少,不能选择流派或者以某一首歌发散。而 AM 的广播和推荐一样,可以以一个流派(比如 POP)、一个歌单、一张专辑、或者是单独以一首歌发散出去,方式很多,也增加了各类小众音乐曝光的机会。如果这也算是社交的一种,那么在「广播」上 AM 倒是可以小小扳回一城。
整体来说,AM 的社交性远远不如国内各大音乐 App,尤其是评论区可玩度极高的网易云音乐。但这也要看每个人的习惯,如果你不想去看那些小红点,不想看底下评论撕逼,也用不着分享到朋友圈,就只是纯粹的听音乐,这反而成了 AM 的优点,偶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错。
曲库不够丰富,想听的歌很多都没有,这是大部分用户关掉 Apple Music 订阅的原因之一。AM 的曲库确实缺失蛮严重,先不说日韩流行的稀薄,哪怕是最优势的欧美音乐,也有存在某些歌手的专辑不全的情况。
我个人最喜欢的 New Age 音乐家久石让,在 AM 里只能搜到寥寥几首歌,网易云音乐却基本能搜齐,这点实在让人难过。但是换言之哪一家 App 又能做到真正的齐全呢?AM 上有 U2,oneRepublic,Take That,Bob Dylan,Celine Dion 这类冷门但牛逼的歌手,QQ 音乐上都不全。而资源多的,体验却不一定好。像我想听的久石让,网易云音乐资源最多,但很多没有版权,音质差,而且有些歌曲都不能完整播放,听了一截就跳曲了,这种体验老实说还不如不听。
Apple Music 最近上新也比较齐全,国语流行在不断增加,反之国内的音乐 App 倒是在不停的下架,至少 AM 背靠着 iTunes 资源优势,不会出现下架的情况。国内版权状况本身就很混乱,AM 挤在阿里和腾讯两大阵营的夹缝之间,还能做到和网易、QQ 等主流平台比肩,其实也不容易。
还记得 2016 年 8 月孙燕姿新专辑 Apple Music 独家上架,身边的歌迷几乎都为此而开通了 Apple Music,相信随着唱片公司与 iTunes 更广的合作,国内资源也会随之丰富起来吧。
首先对正中口味的人来说 10 块钱一个月绝对是值的,关键是 15 块钱就可以家庭共享了。如果一家人大部分用苹果设备而且听歌口味也差不离,那么这个方案就很划算了。关键是看 AM 里有的,和你想要的,是否对盘。
如果你的喜欢程度没有这么高,只是当做一个普通音乐 App 用的话呢,AM 在价格方面给你带来的好处是:
◆100% 全正版曲库。
◆全部为真·高品质音乐,AAC 格式的高压缩比和苹果自家压缩编码的天然优势,其中许多直接从母带直接转录,比 QQ 音乐之流的假无损、假 320kbps 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音乐专家人工挑选的播放列表 + 精准的算法,推荐的音乐非常符合用户口味。
◆在其他音乐 App 都严重偏向 web 属性而轻视传统的音乐管理功能的时候,只有 AM 是把自己当做真正的音乐管理软件。
◆其他几家音乐 App 的价格也都在这个水平,而且还有后续各种收费服务项。而 Apple Music 就只有按月订阅这一种。不存在你是包月以后有些专辑还要再花钱买的情况。
◆如果听古典音乐,那就太值了。想想古典乐正版唱片的价格……
不好的地方:① 收费服务单一,所以用户除了要为版权买单,还要为离线听歌花费的流量买单,当然这也是苹果很难想到或者说很难去应付的本地化问题,这方面难以跟国内 App 竞争。② AM 下载的歌都是有版权保护的,只有你持续付费才能听(这也是 AM 相对于以前 iTunes 音乐的变化,从卖唱片公司转型流媒体公司)。
不管是移动端还是桌面端,iTunes 里同步过来的音乐和 Apple Music 下载的音乐都会彻底地混在一起。对于收藏音乐比较多而且也是按专辑收的人来说很是苦恼,我十分希望能把两种音乐分开来呈现,或者至少给一个可以分开归类的选项,让用户知道哪些是从 AM 下载的,哪些是自己转录或者从 iTunes Store 购买的。
作为一款音乐服务软件,Apple Music 居然不支持歌词显示,这让人感到很难以理解。iOS 10 版 Apple Music 终于增加这一功能了,只不过要想让这一功能有好的体验并不容易。目前中国区的 AM 还是跟歌词无缘的,主要是苹果的做法跟国内主要由用户上传歌词和翻译歌词的做法有所不同,必须由编辑人工来做这个的,强调品质的同时,覆盖进度也异常缓慢。
更不要说苹果必须在产品服务和本地化之间做到同步发展了,个人觉得歌词这个事,除非苹果改变了音乐服务的策略,变得更加偏 UGC 模式,否则这个硬伤真的很难破……
另外还有被大伙狂喷的网络问题,就 iOS 10 版本来说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99% 的情况下都不会遇到无法加载和收听不到离线歌曲,至少笔者在这段时间的体验下没有碰到过。
尽管 Apple Music 在国内的发展并不被看好,但它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一步步提升。大家都看到了前段时间苹果发布的 2016 年第三季度财报,硬件各种下滑的情况下服务营收却是大增,虽然苹果没有说明 Apple Music 的营收在其中占有多大比例,但无疑未来它还将延续着现有的成绩和经验,继续对 Apple Music 进行改进与优化,以实现更大的软件服务营收逆转。
到现在为止,AM 还无法成为我日常听歌的唯一,但我已经不介意每个月花 10 块钱让自己多一份新鲜而稳定的体验了。
更多资讯,更多精彩,敬请持续关注一楼土木人微信公众号:Applechaxun、一楼土木人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fr=ala0&kw=%D2%BB%C2%A5%CD%C1%C4%BE%C8%CB和一楼土木人大学生创业店:http://igeniusbar.taobao.com。欢迎传播,欢迎扩散,让更多的果粉加入我们,造福你我,造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