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00:44:43
2017年11月25日,由我校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主办的“2017年度电影音乐创作及制作现状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学院C235会议室成功举办。研讨会邀请了金复载、捞仔、王晓锋、舒楠、赵麟、董冬冬、董颖达等行业一线著名作曲家,郑春雨、陶经、吴凌、王乐文、娄炜、武拉拉、于飞等一线著名录音师以及甄钊、朱杰、王铉、陈功等电影教学领域人士,就“电影音乐创作及制作流程的演进”、“作曲与导演、声音部门的合作沟通经验”、“电影音乐与声效的边界”、“电影导演对音乐需求的认知程度”、“画面剪辑对电影音乐的影响”、“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本土特性”六大研讨会议题,进行了深层次交流与探讨。会议由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副院长张宏光、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理论研究所所长杨宣华联合主持。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
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院长王宏民
参加会议并致辞
〉
侯光明书记表示:“电影与音乐不分家”,希望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的此次研讨会能为中国电影和电影音乐创作和教育带来新的启示,并希望与会嘉宾们在碰撞和熟悉的过程中找寻合作点,未来能以各种形式加入到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的教学、研究、创作等工作中,为电影音乐的良性发展群策群力,共同支持电影教育。
王宏民院长表示:当下,电影音乐现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态势。电影音乐创作手法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不断涌现新的方案,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影片中音乐的表现功能,行业一线人士功不可没。但与此同时,电影音乐创作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研究成果不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更少。成立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的初衷,是为了承担电影音乐研究使命。作曲家和录音师二者同属电影声音范畴,将其聚集到一起进行探讨和交流是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一次崭新的尝试。希望各位专家在互相交流分享创作经验的过程中,深层次探讨电影音乐的本质、现状及未来,为推动电影音乐理论和电影音乐创作水平向前发展助力。
研讨过程中,与会作曲家、录音师们不仅就六大会议议题进行交流,还延展探讨了电影音乐的定义、中外电影音乐的比较性研究、作曲与电影其他部门的关系等话题,研讨时间长达7小时,氛围热烈。
作曲家捞仔:中国电影音乐创作制作的整个环节都比较散,电影学院有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是理直气壮的。目前我们国内的电影音乐工作者诸多是从音乐学院的古典音乐教学体系中出来的,其实单单会作曲是不够的。电影音乐属于实用音乐领域,需要学得东西很杂,应该既有多元的作曲能力(能写传统的,也能写现代的),能很好地运用软件,又需要对电影的视听语言以及整个电影工业的流程的了解。电影学院成立中国电影音乐研究机构是最为科学合理的,也是最适合的。
作曲家舒楠:第一次参加专门研究电影音乐的会议,有种回家的感觉。电影音乐养活了一批交响乐从业人员,但国内电影音乐本身还是存在资金问题,不像美国电影制片有固定的比例框架,不会把音乐放在最后。建议电影音乐研究院能建立一个类似电影音乐行业工会的机构,多为电影音乐从业者争取一点资金,帮助这个行业体面地存在下去。
录音师陶经:行业内对于电影音乐应有规范性说法,这件事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应当给出更准确的表述,将用词规范化。另外,无论电影录音师还是作曲家,在创作时应注意作品的“空间感”,大家沟通时对彼此有此要求,才能将电影声音的层次感做得更加理想与完善。
录音师娄炜:导演、声音创作部门和音乐部门同时会涉及到的步骤就是终混,分歧也在此刻发生。导演和作曲家都有艺术审美感受,录音师需要作为中间桥梁,进行一个平衡的把握。中国目前的作曲都是音乐学院培养的,他们所接受的训练,不包括画面和电影。有时候音乐与电影都不错,但是是各自分离的。由此,开辟专门的电影音乐人才培养机制是否能提上日程?另外,从以往工作经验来看,代用音乐是一个问题,它套住了电影音乐的风格,从而致使影片找不到对口的作曲家,也不方便再找作曲家,最后只好找音乐编辑来做。如果作曲定得早的话,小样在剧本时期已经出来了,由作曲家自己提供代用音乐,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案。根本需要解决的其实是时间问题。
作曲家赵麟:电影音乐的沟通无处不在,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沟通和平衡,这是与纯音乐创作的最大不同。在审美上能够与导演达成一致,与声音部门沟通时,要共同考虑纵向的结构问题,结合声音部门一起完成创作。不要忘记向乐手解释故事情节,让其理解故事结构,演奏起来更加知道自己不是纯粹表演音符,而是尽可能地表达影片内涵,这是电影音乐得以完整传达作曲家意愿的关键。
录音师王乐文:电影是视听艺术,电影音乐区别于纯音乐,其形态应该是另类的、音响化的、碎片性的。它的承载更需要空间,更趋向于环境的、背景性音乐。声音动效的介入,是电影音乐的必然趋势。
作曲家董颖达:中国目前最顶尖的要走国际路线的电影,多数都倾向于向日本寻求音乐解决方案。导演们认为,日本作曲家的创作更能够制造出一种模糊间离的东方色彩,而中国作曲家则往往偏向于某一地方省份的民间特色,无法完全满足影片需求。这是目前中国电影音乐创作者们需要去排解的问题。
声音学院教授甄钊:电影声音是一张总谱,横向包含“对白、音效、音乐”,录音师要考虑它们彼此的时间关系,而在音乐的纵向结构中“和声、配器、复调等”均含其中,其实都殊途同归。未来,声音与音乐的自然融通,是必然趋势,作曲家们可以考虑参与到电影声音教学中来,大家可以有更多的互动。
音乐监制于飞:中国电影音乐产业目前尚未像好莱坞那样细化,版权意识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自己首先要重视。音乐监制这一行当游走于作曲家、导演、制片人、录音师之间,作为作曲家的把关人,将最大程度的保护作曲家的音乐在电影制作各环节不过分远离初衷。
作曲家金复载:虽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不是作曲家的艺术,电影音乐是在导演领导下的,但并不是说完全由导演控制,作曲家还是承担重要作用。不同的导演风格不一样。作为作曲家本体来说,责任是理解导演所想,清楚音乐与影片结合的方式、画面与声音的对位,根据要求做出符合自己个性的音乐。电影作曲是在有限空间里发挥作用,所以遇见好的导演,将是非常幸运愉快的事情。
录音师郑春雨: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北京电影学院可以办这样的会议,实属不易,让我看到中国电影声音的队伍没有完全沦为市场的奴隶。上世纪末,“具体音乐”概念的出现在电影学院引起一个讨论,我就是当时的“具体音乐”工作者。我们很早就用总谱概念勾画电影结构的声音了,这种形式是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院长童雷:“行业种种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方案在于人才培养,回到源头上来开展电影音乐创作专业教育,培养专门的电影音乐创作人才势在必行,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承担着这样的使命。”他希望更好地利用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作为创作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平台,加强与与会嘉宾和行业专家在未来的合作,发挥北京电影学院在电影音乐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作曲家王晓锋、董冬冬,录音师吴凌、武拉拉,电影专业教学领域的朱杰、王铉、陈功也分别就现如今电影音乐的行业状况进行了热烈讨论,就提升电影音乐艺术性水平等关乎电影音乐行业自身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潜在的解决方法。
与会嘉宾会后合影留念
编辑、撰稿:吴双
图片拍摄: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