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5 22:02:22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
1911年,世纪之交的交响乐大师古斯塔夫·马勒在维也纳病逝,理查·施特劳斯得知马勒的死讯后在其日记中写道:“这位有抱负、理想主义、充满活力的艺术家的死是一个重大损失……”。
Gustav Mahler,拍摄于1907年底
虽然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勃拉姆斯、,但天性独特的马勒却有着自己的理想归宿,应马勒生前的要求,人们将他葬在维也纳格林津公墓中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就像他临终前说的:“前来探访我的人会知道我是谁,其他人也就不需要知道了”。
(一)犹太人 古斯塔夫·马勒
Jihlava(德国Iglau),马勒成长的地方
古斯塔夫·马勒,这个连接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桥梁的杰出作曲家和指挥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属于“三重无祖国的身份”:奥地利人眼中的波希米亚人,德国人眼中的奥地利人,全世界人眼中的犹太人。
维也纳剧院-马勒担任总监(1898)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欧洲排犹势力肆虐的节点,犹太人这个身份成为马勒音乐生涯中的“束缚”。1897年,马勒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他成为极负盛名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总监,但为了保住这个极具声望的位置,。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马勒担任指挥家(1908 - 09)
,为了音乐理想,马勒一直承受着反犹“强加给他的孤独和排挤”,直到1907年,当奥地利的皇帝要求一名唱功不佳的女歌手登台演绎时,马勒严词拒绝,他因此也失去皇室这唯一支持的力量。
加之同年6岁大女儿的不幸夭折,伤心欲绝的马勒远走美国,相继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纽约爱乐交响乐团任指挥,直到1911年,病重回到维也纳。
马勒肖像画,by Emil Orlik,1902
从纽约返回维也纳的船上,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目睹了马勒病重时的模样,在茨威格后来的《古斯塔夫·马勒的重返》一书中,他回忆道:“脸色苍白如临终之人,他的侧影映在天与海无尽的灰色间,显出无限的悲怆,却又因他的伟大而显得庄严,像音乐一般,缓缓朝着完美的结局行进”。
(二)作曲家 古斯塔夫·马勒
马勒的指挥风格,来自讽刺幽默杂志《FliegendeBlätter》,1901
在马勒的维也纳时代,他指挥家的身份比作曲家的身份更为人熟知,毕竟他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也许是因为犹太人的身份,马勒的作品长期不被接受,但也让他信誓旦旦的说出了那句名言:「我的时代将要来临」。
创作《第一交响曲》时的马勒,1892
1894年,马勒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又名《复活》),但在柏林的首演中反响很差,遭受了不少的批评和谩骂。在1895年12月13日,马勒亲任指挥,自费邀请乐团再次演奏自己的呕心之作《复活》,将自己作曲家的命运孤注一掷时,他成功了!马勒说:“每个乐章都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这种迷狂大概一生只能见到一次。我看到年长者落泪,年轻人相互依偎……当合唱来临时,每个人胸中都如释重负地发出了颤抖的叹息”。布鲁诺·瓦尔特也回忆道:“正是从那天起,作为作曲家的马勒诞生了”。
《复活》第五乐章 欣赏
马勒的作品既继承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前辈大师的传统,同时也从时代的精神中汲取了丰富营养,开辟了一种新的充满表现力的音乐语言。他的九部交响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大地之歌》,以及声乐套曲《漫游者之歌》、《少年魔号》、《悲叹之歌》、《亡儿之歌》、《吕克特歌曲》等作品无不将其特立独行的风格一一贯彻。
马勒墓, 维也纳 Grinzing公墓
马勒的音乐风格冒险而怪诞,优美而深刻,在追求艺术高度的同时兼具深厚的人性内涵。其作品中体现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所以,不是人人都能听懂马勒,有人说它们充满了“无谓的喧嚣与骚动”,但也有不少听众感受到了那份“新奇的力量与怪异的冲动”。
▲ 图片源自网络公开资料
微信号:jieduwangweixin
现已入驻今日头条、搜狐、百家号等平台,覆盖人数千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