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仲乐教授箫笛演奏艺术 文/陈正生

2023-05-25 17:04:50

箫园注:卫仲乐是我国杰出的民族乐器演奏家,教育家,民族器乐艺术“通才”。卫仲乐1903年出生于上海,幼时便自学吹箫。经常参加民间江南丝竹演出,后加入国乐社团“大同乐会”,先后向郑觐文、柳尧章、汪昱庭等求教。1933年在上海举办首次独奏音乐会,38年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出,并灌制了多种乐器独奏乐唱片,在美国流行甚广,声誉很高。回国后创办“中国管弦乐队”、“仲乐音乐馆”。解放后亦多次出国访问演出。1956年起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为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以下陈正生先生所撰写的《卫仲乐教授箫笛演奏艺术》。


(文/陈正生)卫仲乐教授不仅是一位民族器乐演奏大师,在琵琶、古琴、小提琴、二胡、箫和笛的演奏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是一位有很深艺术修养的艺术家。他对乐器的性能该如何发挥,以及演奏时对乐曲的内容该如何表达,有着很深刻的理解。我的专业是箫、笛演奏,遗憾的是,读书时未能受业于卫老,直到离校20年后,才同卫老有了频繁的接触,但是当时卫老已经不能再演奏箫、笛了。尽管如此,卫老对我的箫、笛演奏技艺还是予以尽心的指点,使我能有很大的收益。

他告诫我,箫比笛难吹,无论是粗的(如尺八)细的(如玉屏),有山口的,还是两端通洞的,都要吹。可惜的是,卫老录制的箫、笛独奏曲目太少,仅有笛子独奏《鹧鸪飞》一曲,以及洞箫独奏《鹧鸪飞》、《妆台秋思》二首,且录音的时间较早,如笛子独奏《鹧鸪飞》,乃是三十年代末期在美国灌制的唱片,因此音响效果当然远不及今日。能聆听到卫老箫、笛曲的机会不多,因此对卫老的箫、笛演奏艺术,就更应该广为介绍了。

最近十年来,我不仅获得了卫老的全部演奏音响资料,且有幸得到卫老的指点。虽然不敏,然而亦有一己之得,写出来,希望能表达卫老箫、笛演奏艺术之万一。

卫老录制的箫、笛独奏曲虽然很少,但箫和笛却是卫老最早学习的民族乐器。据卫老自述,他八岁时,见城隍庙一位卖箫、笛的老人,能吹很细的箫,而且能用鼻孔吹奏,于是引起兴趣,买了一支,不想很快就吹响了。

卫老是很讲究艺术辩证法的。对箫、笛的演奏,卫老有独到的见解。他把演奏要领归结为两句话:“箫声要似笛,笛声要似箫”;洞箫的“高音要似笛,低音要似钟”。短短两句话,言简意赅,道出了箫、笛演奏的运气真髓。

箫和笛的发声原理相同,都是以边棱音为激振源,激发起管内气柱的振动。由于箫与笛运气不同,因此音色迥然相异:笛音阳刚,箫音阴柔。笛音阳刚,发音易于火暴,演奏容易流于浅露;笛声似箫,演奏的韵味才能含蓄、隽永。箫音阴柔,发音常见软弱,演奏常常轻浮、空泛;箫音似笛,发音才能坚实、醇厚。假若你有机会聆听卫老早年录制的笛子独奏曲和洞箫独奏曲《鹧鸪飞》,你定会惊奇地发现,笛和箫所奏的这同一首曲子,除了音调不同而外,音色竟是那么相似!

箫的高音要吹得似笛,恐怕这并不十分困难。很多优秀的笛手吹箫,都能奏出如此音色。而箫要吹出似钟的低音,却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不仅要求气息贯通,而且要求有精当的口风角度(这角度因每一支箫制作和材料上的差异而稍有不同),同时还要配合适当的口腔共鸣。当你欣赏卫老演奏的洞箫独奏曲《鹧鸪飞》和《妆台秋思》时,就能真正领会“高音似笛,低音似钟”的神韵。一支极普通的白竹箫,卫老能奏出那么迷人的音响,任何行家听了都必然会从内心发出赞叹。

要真正领会卫老吹箫、奏笛的精髓,就非得靠自己仔细琢磨,认真“心领”不可。假若把卫老总结箫、笛吹奏经验的这两句话,用语言来剖析清楚,恐怕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不仅涉及到箫、笛成声原理这一物理因素,而且又涉及到运气和口腔共鸣这一生理因素,同时还涉及到演奏者艺术修养和审美观点等心理因素。何况这些问题又正是艺术科研的薄弱环节。正因为这个缘故,对于卫老箫、笛演奏艺术经验的总结,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入浅出的“言传”,帮助更多的人去“心领”,应该成为我们的任务。

陈正生《卫仲乐音乐艺术七十年纪念集》

陈正生,(1937年2月生)音乐理论家,笛箫制作家。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顾问。

退休前曾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编辑部副主任、责任编辑,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部副主任。在上海艺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工作,在全国各种音乐杂志及台湾地区的刊物上,发表有关律学、音乐声学、音乐史学、乐器工艺研究(主要为箫笛制作研究),以及音乐考古方面的论文百余篇,深得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文/陈正生

转载自:箫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