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 17:04:50
古代,最高的友谊是知音。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比编钟更要神奇。楚国雅乐阳春白雪,俗乐下里巴人,这些曾经的“美声”和“流行”音乐,早已融入汉语区分雅俗。最让人称道的是上古神乐《韶》,曾令孔圣人三月不知肉味。
今天,我们满怀好奇,想听一听曾经让孔圣人那么失态的《韶》到底是怎样的。昔日的声音如何流传,让后人知前音呢?换句话说,古人有没有乐谱呢?
当然有,而且弥足神奇。
唐人手抄本古琴谱《碣石调·幽兰》
这是现存中国最早的乐谱,唐人手抄本古琴谱《碣石调·幽兰》。虽是唐人所抄,记载的却是六朝梁代时期的音乐。
这是一千五百年前的音乐,为南朝梁代丘明所作,由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碣石调-幽兰》,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今天,《碣石调-幽兰》仍然可以被演奏出来。
管平湖演奏 碣石调-幽兰
春草堂琴谱(减字谱)
后来,唐代曹柔将文字中各种象形性的笔画,拼成符号,并标记右手音位与弹法,发明减字谱,是依据乐器产生的记谱法。
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看似汉字却不认识。这样的一个字块通常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半部表示左手指法及徽位,下半部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
晚唐陈康士、陈拙依此谱式整理了大量琴谱传世。宋元以来,少琴家使其进一步完善。使之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记谱工具。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古琴音乐所以能卷肤浩繁,保存至今,完全得益于减字谱。
它怎么看呢?
图片上打圈的指法,读作“名十勾四”,意思是“无名指按在十徽处,中指勾四弦”(古琴上有十三个徽,既是泛音点也是按音的依据;“勾”是中指向内拨弦的指法)。
左上“夕”是“名”的简化,表示左手以无名指按弦;右上“十”表示左手按弦指应按在十徽位置;下面的“勹”是右手指法“勾”的简化(右手指法种类很多,最基本的右手八法有抹挑勾剔打摘擘托,常见的还有撮、滚、拂、历等等);和右手指法相连的“四”则是指右手要弹奏四弦。这种左手按弦右手拨弦的音色琴家称之为“按音”。
另外,如若左手不按弦即拨奏,称为“散音”(空弦音),谱字上方没有按弦记号而是“艹”(“散”的减字);左手不按弦而是轻点徽位处同时右手拨弦,弹奏出的音色称“泛音”,表示方法和按音的谱字一样,但会在谱中用“”(“泛起”的减字)、“
”(”泛止“的减字)来将泛音乐句单独分开。
右手指法虽然繁复多样,但即使是复杂指法也大抵是右手八法的再组合;由于古琴弦长较长、无琴码和品、余音绵长,于是古琴技法中左手技法奏出的走手音(左手按弦手指在琴面上移动改变振动弦长从而改变音高)便极为独特和有韵味,主要有“上”、“下”(弹出本音后走手形成余音)、“吟”、“猱”(大致相当于颤音或揉弦,减字分别为“”“犭”)、“绰”、“注”(上下滑音,减字分别为“
”“氵”)等等,其中每一种还有细分,如吟有定吟飞吟游吟之分、猱有长猱细猱荡猱之别。但谱上往往大部分的吟猱绰注并不标出,常靠音乐演奏的实际需要而添加上。
谱中往往还有其他的符号,比如表示节奏的“爰”“刍”(分别为“缓”“急”的减字)、表示停顿的“省”(“少息”的减字)、表示乐曲结构的段数符号、表示重复乐段的“”(“再作”的减字)、表示乐曲终了的“
”(“曲终”的减字)。
唐代的“燕乐半字谱”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它又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敦煌曲谱》(燕乐半字谱)
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唐琵琶谱,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如果定弦可以确定,便可以基本恢复原来的曲调。这份珍贵的《敦煌曲谱》写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唐代诗人白届易写下《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可见唐朝时燕乐半字谱确很流行了。
燕乐半字谱经过发展,成为通行的工尺谱。
工尺谱是我国应用最广的唱名谱,规范的诸字由上、勾、尺,工、凡、六、(合)、五、乙等汉字组成,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两种。记写节奏的板(强拍)眼(弱拍)符号也发展得较完善。调号用正宫调、小工调等调名标示。宋、元以后,我国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乐谱是用工尺谱式记写的。其中以器乐作品和戏曲唱腔为数最多。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 。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
因为《韶乐》、《阳春白雪》没有琴谱流传下来的缘故,我们仍然无法对古人所谓“三月不知肉味”的神曲做出判断,只能期待有朝一日的考古发现了。但我们仍然应当庆幸能听到其他古书记载的千古名曲,最后,让我们听听明代记载、竹林七贤的嵇康绝唱的《广陵散》,重温壮士侠义。
管平湖演奏 广陵散
转自”艺术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