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仅仅是用相机拍照,还有所有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2021-08-10 21:24:20


西安原·影像馆

《终南山艺术驻留计划·冬》项目



文字编辑:周仰

版面编辑:甘莹莹


编者按:

作为本期的客串编辑,拿到老皮的题目我觉得有点宽泛,“七位摄影师读什么摄影书?”这个问题本身就很不确定。狭义地理解,“摄影书”是近来对摄影画册的新称谓,随着越来越多摄影师将“书”这一形式作为作品的终极形态并在其中结合文字和其他各种元素,于是传统的“画册”不再能定义它们;广义地说,则可以扩展到各种与摄影有关的书,理论、传记、实战指南……如果把狭义和广义加起来,我相信每个人看过的“摄影书”大概都可以列出至少一页纸的书单,不过在公众号有限的篇幅中,恐怕容不下七份书单(也不想增加读者买书的压力),因此我给这一次分享做了限定:让我们来谈谈对自己创作直接有过影响的一本(摄影)书。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说,“你不是仅仅用一台相机来创造照片。你会将所有看过的图片、所有读过的书、所有听过的音乐和所有爱过的人都带入摄影这一行为之中。”所以对创作有影响的书,大概也不一定全是摄影书,那么七个不同的个体,究竟会从怎样的书中获得灵感呢,请看下文。

——周仰



宋沭阳


《神话与镜像》

(The Mythology and Mirror Image)

姥海永 著

金城出版社


内容简述:

「这是一部有关艺术家的精神性与物质世界冲突的讨论的著作。作者从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那耳喀索斯从出生即被注定的命运说起,那耳喀索斯对池中自己镜像的自恋被作者引申为艺术家对精神性和“自我”的探索和追寻。」


启示:

可能因为这本书的观点对于物质世界的弃绝来说,他谈不上是一部现实意义上的好书。在我读这本书刚好是我实习的时候,我第一次进入社会和接触工作,我发现我的思想观念和这个社会的理念好像不太一样,以我一贯不成熟的作风就是逃避和挣扎,直到我看到这本书,他在我精神匮乏的时候给我了极大的引导,艺术是可以作为对现实秩序的抵抗性力量,作为一种对人类自身的解放性力量,是可以将那虚幻的处于时间之河中的自我凝固下来,让我在创作中找到自我解决的办法。


 

“在必然的黑暗面前,我们所需要的不是经过粉饰个体存在的现实,而是要在这黑暗中以卑贱的生命去挖掘一条个体可以穿过的通道,而只有艺术才能构成这样一个通道,假如我们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去,仅活在我们虚幻的镜像里,我们就应该知道在我们绝望的命运背后的东西,因为对于已死的,我们都渴望其又一次重生。”


宋沭阳,我们所失去的, 2015




吴梦媛:


《现代艺术150年》

(What Are You Looking At: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述:

「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启示:

我们或多或少会对现代艺术产生一种灵异的观感,特别是当艺术作品被一堆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字堆砌出来,拎出艺术家往边上一站,令人们在究竟该怀疑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艺术品本身间反复徘徊。


不同于致力向人们塑造模糊不清又不明觉厉的印象,贡培兹以有趣又平实的语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有关艺术与艺术家的故事。此书梳理了150年间由绘画开始的艺术流派,是我接触艺术以来读下的最厚的一本书(捂脸逃窜)。


可喜的是,不像读史那样枯燥乏味,贡培兹的叙述方式能勾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好像他与这100多位的艺术家都产生过联系,甚至如旧友一般关系匪浅。


和作者的经历有关,在泰特美术馆担任媒体主管七年的他在书中向我们分析了艺术与资本的关系。三十年间,“当股票市场坍塌,银行破产时,高端现代艺术品的价格却一路攀升”,现代艺术市场成了防止资本突然衰落的避难所。当现代艺术作品由不名一文到价值不菲,借以资本的炒作到建立完美的公众形象也成了艺术家的必修课。最后,他从一位讲故事的人中跳出来向读者发问,如果今天作为一个艺术家,还能站在资本的对立面进行创作的时候,会是个什么模样?


贡培兹展示的不是如何评判作品的标准,而是向我们梳理艺术为何由欣赏古典主义变为接受一个小便池。加上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与来自行业内部的分析,使此书包含的知识体量增重了不少。


 

“叔本华是一个悲观厌世者—他认为,生活是一场无谓的修行,我们都是自己’意志’的奴隶,被困于性、食物和安全的无法满足的基本欲望中无法解脱。他主张,各种艺术是将我们从这一扭曲的枯燥无聊中拯救出来的唯一途径,因为它们可以赋予我们超越性,帮助我们实现精神上的逃离,给予一丝宽慰。”


吴梦媛,无题,2017



蔡乙荣:

《这就是当代摄影》

(The Photograph as Contemporary Art)

夏洛蒂·柯顿(Charlotte Cotton) 著

张世伦 译

大家出版


内容简述:

「谈论当代摄影的重量著作,2004年出版至今热度不减(中文版译自2009年最新修订版)。影像的语言不断推新,摄影的疆界不断拓宽,摄影家集体推动的当代摄影像一具越滚越大的巨轮,悍然挖掘我们的共同意识、个人心灵。冷冰冰的肖像、亦真亦假的场景、直率到难以直视的、如同业余摄影的拙劣照片、吃剩的食物、吵架的家人……这些影像都堂堂出现在摄影集、美术馆中,引起热烈讨论。我们或慑服于摄影家无懈可击的美学手法,但也常对着某些影像大惑不解,怀疑这些照片的价值。当摄影变得越来越难定义时,我们如何看待这些似乎没有规则可循的当代摄影? 策展人夏洛蒂·柯顿一改传统分类,由摄影家的创作动机及理念出发,将摄影分为八大类别精辟的见解让当代摄影的发展脉络变得无比明朗,照片的价值不再模糊难辨。」


启示:刚读到这本书序言的时候,就已经触动到了我。“本书首先处理此一面向,是因为它挑战摄影的传统刻板印象:一个孤独的摄影者在日常生活中拾荒,寻寻觅觅,等候具有强烈视觉张力或视觉趣味的画面出现在景框的那一瞬间。”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非常的有感触。因为,我想到了我的导师谢爱军老师。他基本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开着车,拿着胶片相机,行走在路上,用这种方式去观察、感受、创作。我知道,他每张照片的获得是那么的不易,是需要多少的时间、耐心和天时地利。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我的创作有没有别的的可能性?


 

“本书首先处理此一面向,是因为它挑战摄影的传统刻板印象:一个孤独的摄影者在日常生活中拾荒,寻寻觅觅,等候具有强烈视觉张力或视觉趣味的画面出现在景框的那一瞬间。”


蔡乙荣,《减肥计划》3,2014-2015;


蔡乙荣,《减肥计划》展览现场



周仰:

《训练凝视》

(Train Your Gaze,中文书名暂定)

罗斯韦尔·安吉尔(Roswell Angier) 著

周仰 译

中文版将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述:

「这本书讨论肖像摄影,但并不是一本教人们如何拍美人照片的操作指南,而是一本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评述“文集”——“这本书非常关注影像制造过程的不同方面……这里便展示并分析了许多摄影师的作品。其中有传统意义上的肖像;另一些则拓展了肖像作为特定摄影门类的边界”。作者围绕“肖像”这一摄影范畴,触及了关于身份、边缘群体、女性主义、、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议题。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一共两版,第一版2007年出版,2015年,作者出了修订版,在保留原始框架的基础上增补了许多更新近的摄影作品(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也删去了一些我个人十分喜欢的案例)。」


启示:

提到一本影响创作的书,我的第一反应无疑是托尔金(J. R. R. Tolkien)的《论神话》(On Fairy-Stories),作为一个托尔金粉丝,我身后仅四层的常阅书架上有半层都是他的原版书,从《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到他的画集。不过今天还是决定分享《训练凝视》这本关于肖像创作的更“形而下”的书。我在2013年接到委任开始翻译这本书,也可以算是翻译中的一个分水岭,除了自传式的《安妮在工作》(Annie Leibovitz at Work)之外,我之前翻译的大多完全是实践操作的书,《训练凝视》可以算是第一本带有理论成分的书,应该说各方面启迪都很大,比如作者对于照片的分析方法,除了本身的视觉元素,还会讨论造成其视觉特征的技术因素、摄影师的意图(有意或无意)、以及后人的解读。


在操作的层面,《训练凝视》也展示了许多让我感兴趣的拍摄方式,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盖瑞·施耐德(Gary Schneider)的作品,他在黑暗中拍摄人像,用手电筒一点点照出人的面部,“……摄影师四下摸索,用小小的手电筒的光勾画出拍摄对象的面貌,这有点像盲人,用手摸索出面部特征。”不知为何,我被这种方式深深吸引,但当时并没有模仿尝试的条件。直至2015年,我受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的邀请去拍苏州园林,事实上,我从来没研究过园林,建筑、空间等也不是我惯常拍的题材,但接到邀约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那个黑暗中拍摄的方法……


 

“最终,长达一个小时的曝光过程……被压缩到了一张小小的照片里,其效果是不可思议的。在真实时空中,我们不可能看到《雪莉,1991》(Shirley, 1991)里的拍摄对象在施耐德照片中所呈现的样子,她显得鬼魅一样……由于照片中的时间维度,它实际是合成影像,是蒙太奇,拍摄对象不是单一的个体,尽管她被呈现在单一的照片之中。她的不同侧面都被挤压到这一幅看似视角固定的照片的框架中。”


周仰,不朽的林泉 之一,2015,苏州藕园


周仰,不朽的林泉 之七,2015,苏州耦园



杜艳芳:


我看书属于杂乱派,毫无系统和规律。生活中偶尔无意翻看到的书和一些片段或许更容易打动我,影响我。而特意去买回来的书,也许是喜欢也许因为工作需要,但却都感觉平平淡淡,很少有启发性的。书籍对我创作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续性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吧。


从接触绘画时说起,刚开始喜欢卡通漫画,画静物素描,画照片风光片,后来画人物,开始逐步了解西方绘画大师,买了好多大师的作品集回来,梵高(Vincent van Gogh)、塞尚(Paul Cézanne)、西斯莱(Alfred Sisley)、夏加尔(Marc Chagall)……大量临摹大师的绘画作品,读他们的传记。同时翻看大量的平面设计创思维,买了一些国外和台湾设计师的书。小说方面高中时就喜欢看余华,沈从文,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等等。大学后,开始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艺术范畴更宽。了解感受到国内外各种艺术主义思潮社会思潮。国内艺术家陈丹青、吕胜中、邱志杰等出的书籍几乎都买来看了,与此同时,也受到其它艺术专业的影响如:国画、造型、服装、产品……


我们在一个艺术大环境里,各类学科是交叠影响的,绘画和设计是我较为喜欢的,初学设计时受到包豪斯设计理念和美学的影响,老师们授课也总是找来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系列图片给我们讲解浏览。那时感觉就已经到了一个读图时代,所有的书迅速翻看浏览一遍图像,不看文字,所以现在写理论文字成了我的缺陷。进入摄影系是因为自己想学一些摄影技术,此后慢慢了解到摄影史,学习暗房冲印技巧和实践拍摄,然而我对传统摄影并不感兴趣。即便如此,这时我也开始买与摄影和影像相关的书籍,比如一些国外摄影师的画册,贝尔纳·弗孔(Bernard Faucon)、杰夫·沃尔(Jeff Wall)、洛雷塔·卢克斯(Loretta Lux)……还有国内的一些摄影家的画册。总之,自己受艺术和后现代摄影的影响最深,除书籍以外还有更多的启发是在看展览或听讲座的过程中产生的。


杜艳芳,闯入的地点,2016


杜艳芳,打工妹-借书,2012



曹梦雯:

《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著

宋素凤 译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内容简述:

「《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启示:

我对性别问题一直很关注,在二元性别论里从来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虽然巴特勒的书非常难啃(中英文对照看比较容易懂,光看中文翻译很多特殊词汇难以解释),但是她提出的性别操演性(Performativity)让我很有共鸣,也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对性别的概念也许过于陈旧。


她觉得性别是通过操演(Performativity) 而存在。具体来说,人们不断的通过向外展示自己的性别,在社会上寻求认同,如同舞台剧演员向观众展示自己的角色。规范和约束使人们遵循操演,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媒体、学校及家庭内化对性别的认知。她提出了围绕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gender)和性向(sexuality)的“异性恋矩阵”(Heterosexual Matrix)。社会通常认为身体性别和社会性别应该相符,男性化的男性和女性化的女性在一起才是常态。巴特勒不断挑战这个观点,认为性别是多元的,流动的。


我在纽约生活时,周围有很多朋友已经认同为性别酷儿(genderqueer/gender non-conforming),认为自己的性别定义不在二元化的男性或女性,也要求我们以去性别的代词“they”来称呼他们,我也开始记录他们。

 

“性别不应该被解释为一种稳定的身份,或是产生各种行动的一个能动的场域;相反地,性别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建立的一种脆弱的身份,通过风格/程式化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对它的理解应当是:它是使各种不同形式的身体姿态、动作和风格得以构建的一个持久不变的性别化自我的假象的世俗方式。这种论点使性别的概念脱离了实在的身份模式,而转向在概念上必须把性别视为一种建构的社会暂时状态的模式。”


曹梦雯,Tenaya,,性别酷儿(They), 2017,纽约


甘莹莹:

《街头的生活与家的故事:戈兹现代艺术收藏馆收藏作品合集》

(Street Life and Home Stories:Photographs from the Goetz Collection)

Michael Buhrs,Verena Hein,Karsten Löckemann 等著

Hatje Cantz出版社


启示:

在拍摄我的研究生毕业作品《迷失方向》(Disorientation)时,根据探索亚洲留学生在英国留学时的一种短暂的、在文化与地理上双重失家的体验与感受,我在理论上主要参考了两篇文章,一篇是 Heidegger)的《筑、居、思》(Bauen, Wohnen, Denken),这是德国老师给我推荐的,里面严肃又生涩的语句看得我要死要活,但其实读了发现越是严肃的哲学对于事物逻辑之间的关系解释得越明晰。因为我一直关注于人的栖居与其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给了一个关于栖居的基础框架,指出栖居与“四重整体”即天、地、神、终有一死者之间的关系,栖居的基本特征是保护。另一篇是著名后殖民主义霍米·巴巴(Homi Bhabha)的《世界与家》(The World and the Home),在后殖民语境中,“他者”在移居中所感受到的家与世界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家变成了世界,而世界变成了家,这与我在作品中所寻求的一种中间状态(in-between statement)是相符的。


视觉上,由于我针对的是某种群体的生活,我主要参考了《街头的生活与家的故事》(Street Life and Home Stories ),这是是戈兹现代艺术收藏馆(The Goetz Collection)出版的摄影合集,其中可以看到的是不同的摄影师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摄影方法来表达对不同的人/人群的生活的观点,这对于我如何去寻找自己的观点,以及最能表达这种观点的摄影手段有很大的帮助。里面我最喜欢的当属杰夫·沃尔(Jeff Wall)的构建式电影般的摄影风格,它让我反思画面与真实之间的联系,进而自己构思一半纪实、一半构建(half-documentary, half-staged)的方法,评论中写沃尔的作品有一种“被看到的东西——‘现实’——仅通过转变为图像变成可分辨的事实,所带来的一种魔幻的效果。”汉斯-彼得·菲尔德曼(Hans-Peter Feldmann)的类型学式的宾馆里的床则让我反思了物体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当他谈论到他的灵感时说,

 

“那些达达主义者、情景主义者、意识流、维也纳行动艺术者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艺术,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发生,一种印象,一种感觉还有许多其他东西。它从来不是关于某一样物品。就像音乐:钢琴并不是音乐,只是一个工具……对我来说,艺术从来不是关于传达对于一个物品的印象,而是关于一段经历。”


此外,我认为其实一个作品里面所受的影响可能集中来自某几本书,也可能零星的潜移默化地来自于你看过的一些语句,一些作品,一些经历,总之一些你接触过的人、事、物,我认为他们都一样影响重大。


甘莹莹,Flat 3 Room F,《迷失方向》系列 (Disorientation),2015,英国


甘莹莹,Flat 3 Room F,《迷失方向》系列 (Disorientation),2015,英国




关于《终南山艺术驻留计划·冬》项目


由西安原·影像馆于2017年10月9日正式启动,经由老皮邀请,中国七位年轻的女性摄影师将参与此次项目,分别是:周仰、吴梦媛、宋沭阳、杜艳芳、甘莹莹、蔡乙荣、曹梦雯张丞为此次项目特邀纪录片摄制。


2017年12月31日——2018年01月09日,这七位中国年轻女性艺术家将进入终南山,并以终南山的冬天为基点,开展视觉艺术创作。同时,在驻留期间,艺术家还将根据创作方向与具体情况,展开深入交流和进一步的实践。


驻留结束后,艺术家在驻留期间创作的成果与相关信息,将举办专项展览,并编辑本次项目的别册,全部作品纳入“终南山艺术驻留计划”,与“华山”、“山崩石裂”、“南五台”等项目的作品一起,另行举办大型展览并出版专著。


项目主持:老皮

项目策划:武强

特邀嘉宾:超清


致谢西安原·影像馆

终南山艺术项目全程支持



往期文章链接


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学习是怎么样一种体验?


最重要的器材,是相机背后的那个“头”


据说这七位女摄影师,眼睛长在心上


终南山艺术驻留计划正式启动!



长按关注 终南山艺术驻留计划



徐淳刚 | 艺术计划

世界摄影·文学翻译 | 微信ID:xu-chun-gang



长按-识别-关注


赞赏 | 编辑部

阅读使人进步,谢谢一路有你



长按-识别-赞赏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Virgil Bookstore

独家限量签名诗集、小说集、摄影集、艺术品收藏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