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4 21:32:19
之前我给你推荐了一部印度电影—《神秘巨星》。不仅是故事和演员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更加令我惊喜的是其中的音乐。
我觉得这首歌特别好听,尽管它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环境。通过这部电影和这首歌,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音乐是世界的语言”。
它不像欧美、日韩的流行音乐那样,至少是熟悉的,更不像我们自己土壤下培育出的中国音乐。它完全来自异国,陌生的文化、陌生的音阶。但并不影响我们去欣赏它。
后来我把这首歌推荐给我一位朋友听,他的反应让我有点始料不及。他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音乐风格。
这也不怪他,毕竟印度的音乐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陌生了一些。他不喜欢,并不代表这首歌不好。只是大家在审美上有一些偏差罢了。
这也就是我今天想说的,古典音乐有明显的优劣之分,而流行音乐则没有。
古典音乐有所谓的“四要素”:和声、配器、对位、调式。对于一首作品来说,和声设计是不是高明、转调是不是自然等等,这些硬性的标准是存在的。
但流行音乐就不同了。你不能拿衡量古典音乐的那一套来评判流行歌。
看看这个视频,虽说有点夸张兼搞笑,但表达的意思和我差不多。
民谣是简单,但架不住那么多人喜欢呀。在民谣的世界里,哪有什么和声、对位这种说法,虐心才是关键。
在流行音乐的这个范畴里,我觉得我们的个人偏好是最重要的。
我们喜欢上一个歌手,或许并不是因为他最棒,就是单纯的喜欢。
就拿张雨生来说吧。他最初完全是被他的声音所吸引的。我可以想象得到当年台湾的听众第一次听到这个小个子男生唱起“我的未来不是梦”时的内心有多震撼。
因为当时的我也一样。
我最喜欢的歌手当然是张雨生。大多数的我听后印象不深的歌手也有很多。但我并不认为那是张雨生更厉害的缘故。
这只是一种个人偏好。我喜欢张雨生的高音,但也有人欣赏赵鹏的低音。他喜欢他华丽脱俗的词风,但也有人欣赏李宗盛朴实而深刻的词风。
当然,如果一定要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那也可以得出一些比较合理的结论。比如张雨生的音乐就是更加丰富,他的作品风格多样等等。
但对于一个普通的歌迷来说,这些是没有用的。他只会跟着自己的心走。
流行音乐是现代流行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价值往往不是由它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受众决定的。
这也是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的最大区别。
就比如说艺术大师杜尚有一个颇引人争议的作品,就是下边这个小便池。
这是杜尚的作品《泉》。
可能很多人面对这样一个作品时,想必内心是崩溃的。就这么一个小便池,也算是艺术品吗?
对啊,如果你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那个年代的眼光看,这玩意儿怎么看都不可能是件艺术品。
可是在现代,它确实是艺术品。为什么?
因为现代人理解的艺术是一种流行文化。流行文化的特点就是流行,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么个作品。即使是争议性,那也是这件作品带给你的。
音乐也是一样。古典音乐强调的是音乐的质量。那时的音乐家几乎也就相当于一个科学家了。他们都是通过精密地计算来作曲的。
而今天的音乐人呢?可能随便哼哼,一首歌的demo就出来了。
就像以前我问我一个朋友:“为什么很多国内的歌都要在最后一句升调呢?”他回答说:“因为按原调唱完不过瘾,必须要升调。”
你看,歌手演唱时升调是为了过瘾。贝多芬在作曲的时候,绝不可能以这个理由升调的。他的转调都是有大量的计算、实验后的结果。
除了张雨生以外,我还特别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尤其喜欢他的那首“天下一家”。
这是一首著名的慈善歌曲,是MJ为非洲大饥荒募款而创作的。
MJ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歌手兼舞者。那按理来说,他的作品应该有很高很高的水准咯?
其实不然。他的歌都很简单,在音乐创作领域,他是属于入门级的水平了。但他的作品依然能打动人心,依然在多年之后影响着无数人。
这不是音乐质量决定的,而是作品本身抒发出的一种情感。就跟杜尚的《泉》一样。
我们喜欢张雨生的歌,但依然有不少人喜欢“小苹果”。我们当然可以说“小苹果”太口水,但人家的歌迷是不是也会反过来说咱们一些不太中听的呢?
在流行音乐的世界里,究竟以谁的为准貌似是个问题。
观点说完了,最后还想啰嗦几句。
今天这篇文章其实和我之前的文章观点上是有些冲突的。但我并不认为世上有绝对的真理。放在一年前,我自己可能都无法接受今天这篇文章的观点。
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我对音乐的理解在加深,我的音乐素养在提高。所以在未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思想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希望我们都可以一起见证,一起进步。
最后的最后,我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无论是事业还是学业,愿你我都能在新的一年里取得丰硕的好成绩~
猜你喜欢
《神秘巨星》观后感
张雨生写的不只是歌,更是音乐
论特点,张雨生和一位古典音乐家像极了
张雨生笔下的爱情是什么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