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音乐之美——西方音乐与宗教(二)

2020-11-01 22:05:18

由于宗教音乐的仪式感很强,并且要体现出庄严性,所以音乐家们所作的大部分关于宗教的作品都被细化成很多章节。下文中所提到的《b小调弥撒》与《安魂曲》就是以套曲形式出现的,希望大家通过欣赏这些曲目,能够对宗教或宗教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如果大家觉得这两部作品过于深奥,超出了目前的理解范围,也可跳过直接欣赏文中所述单曲,敬请聆听。


柏拉图说:“音乐是一种道德律,它使宇宙有了魂魄,心灵有了翅膀,想象得以飞翔,使忧伤与欢乐有如醉如痴的力量,使一切事物有了生命;它是秩序的本质,引向成为真善美的一切。”

 

宗教被作为人类表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远古而来,图腾、巫术等各类祭祀,甚至雕塑、绘画、舞蹈、音乐等各类艺术的产生都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通过这些方式抒发情感表达诉求,有的时候甚至超越了语言文字,直至后来这些表达形式分别演化成为新的领域,形成各自独立的体系,艺术这个门类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有些时候,我们在教堂里会看到神父一边吟诵赞美诗,一边撒圣水。一方面,这些早期的祭拜仪式以风格化的形式沿袭下来,另一方面,人们相信魔鬼所畏惧的不止是这些仪式,还有教堂里的音乐,因为他们认为宗教音乐能够有效地驱散邪灵。



我们说音乐源于宗教。人们进入教堂礼拜祈祷,通过音乐表达对神的膜拜,追求内心的平静,通过圣咏使神崇高,寻求尘世的超脱,教堂唱诗班也因此形成。或为了更好地起到宣传作用,与神接近,唱诗班的规模与仪式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不断丰富,如此看来,早期的格里高利圣咏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把用于教会的唱诵、赞美歌等进行整理,形成了一套专门的圣咏。从人们口头唱诵到记谱方式的产生,直至后来和声的出现,这些都为西方音乐的宏伟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和声的完善、器乐的加入,宗教仪式逐渐鼎盛,圣咏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许多改变。很多圣咏被后人改编成各种版本,向人们传递着脱离世俗、与神接近的美好愿景。随着音乐多样性的产生,人们开始大胆尝试各种跨界组合,比如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使圣咏这种在过去充满神秘感的音乐形式得以与我们拉近距离。这样平日我们只能在教堂礼拜或大型宗教仪式中才能接触到的唱诵也逐渐被世人所熟知。如果大家还是不习惯原始单一的唱诵方式,那么这里有一首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版本,可能听起来会更加接近现代音乐的气息。请欣赏英格玛(Enigma)的《Sadeness》和《Mea Cilpa》,以及原版格里高利圣咏。




西方音乐发展到十六世纪,已经有了许多突破和进步。作为巴洛克时期的代表,德国作曲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则把他的宗教信仰完全融入作品,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名虔诚的路德新教徒,巴赫一生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研究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写下了许多被后世崇拜和敬仰的作品,其中就包括《b小调弥撒》。

,是宗教的一个重要音乐体裁。由于音乐在弥撒中占有重要地位,欧洲的古典音乐大师们几乎无一不曾创作过弥撒曲。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但新教也沿用了这一传统。

在《b小调弥撒》中,我们会发现里面独唱与合唱的对比性非常强烈,管弦乐色彩也非常华丽。巴赫的这部作品宗教性非常强,但由于音乐内部建筑过于复杂,以致于只能把这套弥撒曲从教堂搬到音乐厅演奏。在此,对弥撒曲的结构大致做一下介绍,以便大家在欣赏时能够更清晰地分辨出各个段落。这首作品共分为五部分27节,其中包括:垂怜经(愿主垂怜),荣耀经(,荣耀归于上帝),信经(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复活),圣哉经(欢呼、称颂主),以及羔羊经(愿主赦免罪恶,赐予平安)。平时大家可能更多地会听到第一部分《垂怜经》的第一篇章。 

人们都说巴赫的音乐作品宗教感极强,是因为在宗教中并没有活泼的世俗乐趣。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听不到斗争与矛盾冲突,因为矛盾冲突是世俗的弱点,人们信仰的上帝是光辉而神圣的,是不会有这些弱点存在的。巴赫正是把这种刚直的力量通过音符构建出来,像一座座雄伟的建筑展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我们说音乐之于巴赫,就像信仰之于《》。

(说到宗教音乐,不得不提的人物一定是巴赫。作为音乐之父,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及。巴赫一生谱写了大量的乐曲,如《十二平均律与赋格》、《无伴奏小提琴/大提琴组曲》、《哥德堡变奏曲》等等,但因篇幅有限,在这里暂不做详细介绍。)

安魂曲作为弥撒的另一分支,也被众多音乐家们当成了创作题材。作为《安魂曲》的首要人物,当属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WolfgangAmadeus Mozart),这位音乐家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了。关于这位天才大家肯定不会陌生,作为一般常规古典音乐作品的分类图片,莫扎特已经成为了封面的代表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也会听到他的作品,其中被广为流传的就是《小星星变奏曲》。经常被人们传唱的是此曲主题部分,但在主题之后,还有12个变奏,整首乐曲欢快华丽,深受人们喜爱。


莫扎特一生中谱写了大量的作品,他的《安魂曲》则是在临终前谱写而成的。传说当时他重病在身卧病在床,一位黑衣人的到访邀约使他深感自己时日不多,于是谱写了这首乐曲,没曾想他停笔之时也是临终之日。后人感叹这位伟大的天才临终前为自己谱写的《安魂曲》已经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其中一首乐曲《震怒之日》经常会被用来表述画作、雕塑或宗教中某种震撼的场景。(《安魂曲》共14个章节,曲单为15首,因为第9首被分成了2个段落。)

除各种弥撒曲外,一些唱段可能更被大家所熟知。像与巴赫同时期的作曲家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所创的清唱剧《弥赛亚》,每当节日来临,教堂里所回荡的那首雄伟的唱段就是《哈利路亚》。除此之外,被我们熟知的还有《》、《圣母颂》、舒伯特的《万福玛利亚》等。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