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书写时代的怀旧者与难得的影像创作人

2021-10-14 23:42:09


经历撤挡风波,在今年的第54届金马奖上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等四项提名,《芳华》历经曲折终于要上映了,更让人倍感期待。


以七十年代末为背景,《芳华》讲述了在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少年少女的故事。在时代的变革下,年轻的他们经历战争爆发、集体组织解散等剧烈动荡,各自的命运也逐渐走上了大相径庭的道路…



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电影呈现的故事质朴有力,整体色调鲜活明亮,画面摄影非常迷人,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穿着飒爽墨绿军装的男主角黄轩以及一群年轻的新面孔演员全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观众隔着银幕都能感受到他们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真如同某位影评人所形容,青春、肉体、舞姿、光影,在长镜头中恣意流淌,电影确实拍得很美。演员让人赏心悦目,文工团少女们冰肌玉骨,脸庞在阳光底下发亮,。



电影中有一个小片段,男生女生大家聚集在小小的宿舍里,小心翼翼地听着邓丽君的歌,昏黄的灯光下,年轻的人儿伴随着录音机中传出的柔情歌声,都不禁陷入了对未来的无限畅想中。青春最纯真的样子,大概也不过就是如此了。


当然,还有递给她的两个大西红柿,惊慌失措的告白,没有送出去的情书…与青春有关的细节片段,被形象地构建出来,巧妙地唤起了观众的情感认同。


青春时代有多少美,就有多少遗憾。除了捕捉出青葱岁月的生活样态,《芳华》还蕴藏深切的时代感怀。导演以农村出身、在文工团遭到排挤的何小萍和乐于助人的“活雷锋”刘峰这两人的个人经历为主线,通过个体的情绪变化,投射出一代人对命运的不可知和无所得,怅然若失的气息渗透,使得影片更深刻有力,情感也更细腻感人。


在电影中,文工团的行为标兵、老好人刘峰向丁丁表达爱意,慌张的一个拥抱却被视作耍流氓,最终遭受处分并被组织下放。颇受孤立,唯一得到刘峰照顾的何小萍,眼见这一切后更对集体失去了信念。集体与个人的矛盾纽带被撕裂拉扯,愈演愈烈。电影的后半段,故事气氛迅速转换。打响,炮火连天的硝烟弥漫,鲜血淋漓的战士冒死一战,刘峰和何小萍亲赴前线,再次踏上未知的命运。


尽管不乏曲折苦闷的遭遇,但导演却没有采用烂俗的煽情台词或狗血的生死桥段来打动观众,影片沉稳克制的叙事节奏,反而让人感觉更动容。在很大程度上来看,这要归根于导演所呈现的那个动荡的年代。惶惶不可知的青春还未找到解答,战争的号角便吹响,只能在混乱中再次迎面而上。于是人物的命运就像一道长长的链条,在风暴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强力环环相扣。当风暴褪去,曾经年轻的脸庞疲态尽显,链条铁锈斑斑,叙述者适当一拨,复杂的情感便猛烈散开,顺其自然地激发出了观众的眼泪。



影片的尾声,文工团面临解散,大伙喝着酒唱着歌流着泪,不愿面对。但不管愿不愿意,那个时代也像青春年华一样,终究是与所有人告别了。


冯小刚导演通过亲身经历过的时代记忆,饱含情怀地向观众描绘了一首动人的青春挽歌,既有浓厚的个体情感元素,又形成了一整个世代人的丰富记忆。试问,谁不曾经历过又痛又美的青春?通过个人感情的投射,我们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感动,更为自己不曾经历过的往事所动容。



当然,一部电影的可贵价值,绝不是仅仅通过是否能让观众陷入感动,流下几滴热泪来进行评判的。


看《芳华》,不禁让人想起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贾樟柯的《小武》和《站台》。描绘炙热的青春荷尔蒙,小城青年的梦想幻灭,社会形态的剧烈变更,这几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创作者带着对时代的拷问,将本我的私密情感蕴藏在个体故事的展现中,抒发出对岁月的缅怀,同时又透露着对逝去时代的悲悯。影像意义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被艺术化处理后得到拔高,在人文情怀的层面上就更上了一个高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芳华》才更显难得。


在影像中,我们不难发现,身处宏大的时代,渺小个体的所有作为看来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但那又怎样呢,大时代中小小的人,在滚烫的岁月中曾用力地活过,青春曾炽烈地燃烧过,光是被呈现到荧幕上,那些真实的痕迹就足够打动人。而由这一个个鲜活的人带出的时代命题,更不难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深刻思考。


记录过去,缅怀伤痛,才有迎来光明未来的可能。


在如此喧嚣漫天的今天,还有像冯小刚这样的怀旧创作者,愿意沉下心来去记录,去怀念那些平凡普通小人物的伤痛、遗憾、笑泪以及悲欢离散,可不是令人颇值得欣慰的事么。



PS:原创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不过欢迎各位转发及留言互动~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圈内观察员呦。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