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1 01:38:21
剧院工作人员近日与一位观众聊天,没想到这位观众是一名古典音乐狂热粉,见识非凡。工作人员邀请这位先生对古典音乐进行点评,知音评大师,自然别具慧眼,先生评得特别精彩。
这位先生从巴洛克时期到印象主义时期选取了六位颇具代表性的大师,从不同的境界层面剖析六位大师的创作思想。
《也谈古典音乐的六重境界》
一、“市井”境界
听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人,首先是活在市井的。市井中,最容易入利益的井,成市侩的人。最难能可贵的,是持得住一份深情。
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其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确定了“圆舞曲之王”的美誉。《蓝色多瑙河》更被赞誉为“衬衫上的灵感”。畅想在圆舞曲中的王子和公主,有灵有性、有血有肉,追求自己的爱情。那是人的青春追求,对幸福的追求,有着热烈的生命力。
他的音乐题材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音乐则充满欢快、热情、幽默的情绪,曲调扣人心弦,虽然斯特劳斯的作品对生活的反映缺乏深刻性,然而迄今不少优秀作品依然受到欢迎,著名动画系列《猫和老鼠》曾在1953年推出了一集名叫《约翰老鼠》(Johann Mouse)的短片,里面引用了小约翰的名曲《皇帝圆舞曲》(op.437)以及《维也纳气质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无穷动波尔卡》,《美酒,女人和歌圆舞曲》还有《闲聊波尔卡》。
猫和老鼠同时也有大量引用小施特劳斯的曲子,如《好莱坞音乐会》今天的很多人看来,浅陋也罢,庸俗也罢,圆舞曲却就是人生的圆满,是人生理想的终点。
二、“江湖”境界
听贝多芬,做仗义英雄人
市井之外,是江湖。江湖之中,从来少不了刀光剑影、明争暗斗。江湖中人,最难能可贵,是仗义,是英雄。
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有着无穷魅力,流芳千古,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雄主义。这种英雄范,是贝多芬所特有的崇尚勇武阳刚的风范。
比如他的《热情奏鸣曲》,气势十分磅礴,列宁对之下过一评价: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更好的东西了,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真是绝妙而非凡的音乐。我常常用自豪的,也许是幼稚的心去想,人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啊。
更有名的是《命运交响曲》,在交响曲中他叙述了自己的个人感受,他自己隐蔽的痛苦、郁积的愤怒,充满伤心绝望的梦想、夜色底下的视像,还有激情的爆发。凝练简凑而又严峻凌厉,颇有概括贝多芬本人性格经历的含义。
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就如同欣赏《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一群具有仗义人格的好男儿。他们勇武无比,豪气凌云,丝毫没有世俗之气,而独有雄伟、劲烈的仗义之气。好汉们为患难兄弟抱打不平,表现出来的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仗义精神,让人动容,并为之感叹。
三、“家国”境界
听肖邦钢琴曲,悲天悯人。
江湖之上,是家国。家国意识,或许人人都有一些;家国情怀,却不是谁都能有的。因为,这样的人,都是悲天悯人的人。比如肖邦。
肖邦热爱祖国到了有点傻头傻脑的程度,而且完全发自内心。他带着一包波兰的泥土到处演奏,就是这样睹物思人,哀恸欲绝。
1831年10月,,万分悲怆,愤然写出了《革命练习曲》,这一充满激情的伟大作品。即使重病在身,他依然心系国家命运,遗言就是让他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波兰。如果要为“爱国音乐家”寻找广告代言人,肖邦堪称第一人;不,堪称万世师表。
舒曼曾赞他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跑,它向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可他的境况呢?一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一直颠沛流离,一直到乞讨度日、斯文扫地。
肖邦的音乐,包含着自己的真挚情感和感受,是咀嚼着那个时代的苦难,用血和着泪一个字一个字苦吟而成。其中是对人类苦难的不可抑制的同情,令人感叹、感动。
四、“古今”境界
听莫扎特,赢过命运。
市井,江湖,家国,只要肯走,是可以趟出这条向着远方的路的。可是命运,往往让人无奈,仿佛不可撼动。可还是有人能,比如莫扎特。莫扎特,是一个让世人眼含泪水的人。
在《古典音乐史》中,莫扎特占据了近二十个页码。他自己可能绝难想象到,自己会出现在音乐史里居于崇高的位置。他的音乐以及他本人的遭遇,最好地阐释了生死、成败、人性、命运、苦难等最重大的人生命题。
与大主教的决裂改变了莫扎特的命运,也改变了古典音乐的命运。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音乐会是另外的模样。
由于自身的遭遇,莫扎特很早就看出了人类的悲壮、不平与伤感。他对现实有太多想不通的地方,在他的音乐中里,经常充满不确定性,且语气强烈,这些都是莫扎特的疑惑和不屈。
莫扎特的痛苦通过他的音乐,流进了古典音乐的血脉。每个听他音乐的人,一定与听其它音乐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感觉,会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悲愤情绪,仿佛看到莫扎特寂寞、孤独的身影。
莫扎特的音乐超越了时代。与现代人比,从许多方面来看,莫扎特的境界并不落后。大主教能决定莫扎特以及当时那个时代人的命运,而莫扎特却影响了无数时代人的音乐思想。
五、“天下”境界
看肖斯塔科维奇的口述,做崇高的人
有的人,不能逃脱命运,可是却能在宿命的悲剧和幻灭中,浴火重生,完成自己的涅槃,将生命的质地永恒地定格在崇高上。这或许更难,因为是在不能自主的处境中,保住了精神的自主。比如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在临死前决定秘密口述一部回忆录,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历史告诉大众,从而纠正那个“令人心碎的奴颜婢膝的形象”。他为他的朋友提供材料,讲述往事,肆意评价那些曾经的风云人物。在他的朋友完成写作后,他通读了全书,并逐章签名确认,同意在他死后将书稿送西方出版。
如他所料,他被东西方阵营各取所需,大卸八块。苏联宣称他是“国家最忠实的儿子”,西方国家则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一切仿佛盖棺论定,但他的幽灵却从强权与意识形态的铜墙铁壁中钻了出来,并顺手打了它们一记响亮的耳光——1976年,他的回忆录被伏尔科夫带到了国外,几年后,回忆录面世,题名《见证》。
在德国入侵时,国家危亡、他挺身而出!德军包围列宁格勒,造成城内危机的1941年七月末,作者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作为“防空监视队”的一员战斗在第一线。就是在这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本交响曲的大部分草稿。1942年三月五日,在古比雪夫“文化宫殿”的礼堂,这部作品由莫斯科国立剧场管弦乐团演奏,同时对全国及国外做现场直播。可见这部交响曲的初演,便是拿来宣传,用以提高士气和宏扬国威,完全作为前苏联的一项“国家大事”来对待。
当现实黑暗时,他又毅然站了出来;当不能成功时,他又选择了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人生。二十多年,苏联帝国轰然倒塌,不能说没有他的功劳。
我们今天常说中国人缺少信仰,实际上是道德感的缺失,因为中国人是把道德当宗教来信仰的。这样的道德感是中国人需要的。
屈原曾说“举世皆浊我独清”,,只有自己是好的,而是要保持一种情怀,一种内在的崇高感,是服从这种内在和灵魂上的崇高感。不放弃这种崇高感,就叫举世皆浊我独清。
六、天地境界
听巴赫音乐,做逍遥人。
无论是深情、仗义、悲天悯人、战胜命运还是活出崇高,在巴赫看来,都还是执念。唯有放下执念,破除我执,音乐能融化于天地。这就是巴赫的主张,巴赫的追求,巴赫的境界。
巴赫能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达到了泯是非、齐万曲,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那是一种精神的自由,绝对的自由,超脱了世间的羁绊。
比如,有时我们会抬头看天、看云,想象着自己飞上天空,我们能说这没有意义吗?虽然无法飞起,但是如果我们连一颗想象飞翔的心都没有,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当下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现实的可能性,而是想象的可能性。大多数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者,什么东西都要跟实际的利益联系起来。至于那些想象的东西,对于他们太遥远了,太虚了,因而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他们只对现实的东西感兴趣,功利心十分直接和明确。他们的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想象的位置。
于是我们会发现很多中国人过得很辛苦,不幸福,不快乐,哪怕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裕,有名有利,有头有脸。
巴赫音乐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不仅有现实的世界,还有想象的世界;不仅有现实的生活,还有想象的生活。而且,想象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生活。
行车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