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 01:02:44
走最安全的路,往往看不到最美的风景。
这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理所当然,一旦试着质疑既有的规范,便会被认为是脱序的存在,但往往脱序,才有机会开创新的秩序。你能想像某天一觉醒来,忽然收拾行李到一个陌生城市独自闯荡吗?这是李荣浩的故事,约莫10年前,他独自一人,从安徽老家到北京逐梦。理由是「就是想去。」听起来有点叛逆不羁,但当初如果少了这点叛逆,就不会有现在这道华语乐坛不可或缺的光芒。
游刃有余的唱出深刻烙印在你脑海中的旋律,李荣浩三个字,早已成为华语神曲保证,听着他的歌,总能随着音符跟着漫游,无法言喻的放松感油然而生,他说他做音乐,背后没有一定要有什么大道理,而是遵循这四字箴言:?「感觉对了」,就像他的生活态度一样,「感觉对了,成功机率一定有90%」。不是预言家,也不是天生神力,他的第六感来自他的「不去想那么多」。谁说一张专辑一定要有完整概念?谁说主打歌背后一定要有伟大的理想故事?他从一百首歌曲中挑了十首他觉得好听的,拍了几张照片,做了几支MV,他笑称确实是15张单曲组成的大杂汇,就连专辑名称也取的相当随性:“嗯”,看似胡闹,却隐藏着比谁都坚强的理由,什么事都可以做,常规不是不能打破,只要能说服你自已,有何不可?
西裝外套、襯衫、褲子:Weavism / 鞋子:Hotel V / 音響:Bose
「不一定非要循规蹈矩做一些事情,叛逆不代表一定是坏事。像我演唱会的时候,下一首应该唱喜剧之王,但我可能忽然不唱了,没有任何理由,我就是不唱了,跟乐手说我要跳到下一首,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顺着感觉走我也觉得没什么,我又没有犯法。」
玩音乐,叛逆了一辈子。
8岁生日那年,李荣浩的父亲送给他一把文具店买来的木吉他,在当时纯朴的老家,拥有一把吉它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虽然和大部分小孩一样,李荣浩弹了一下就不玩了,这把吉他差一点就要尘封在家里某个角落,差一点就没有音乐梦,直到几年后才重拾吉他,因为......看起来很帅。
「我也搞不懂,就某天听了一首歌,或看了演唱会录像带,我觉得挺帅的,可能主要就是为了帅吧。别人如果跟你说,我是因为音乐触发了我弹吉他的欲望,百分之百是骗你的!我觉得就是为了帅,这没什么问题,出门总要洗个头吧?」
理由听起来简单到不行,但又有几个音乐人肯承认,当初这个纯朴的自己?不过他也并非永远这么洒脱,家人,还是他心里最软的一块。
「因为我玩音乐,是玩到初中二年级就不上学了,叛逆到现在,叛逆了一辈子。家人,已经不是劝了,是长达数十年的斗争,很漫长很恐怖的一个过程打。啊,骂啊,这都不算什么。重点就是让你觉得你家里面充满了绝望的氛围,经常跟我妈聊天,聊五分钟她就开始哭了,说我没想到我儿子一辈子就这样就完了,她觉得弹吉他就代表完蛋了,她觉得这是注定以后没饭吃,每天就充斥着这种氛围。我觉得那可能就只是一种叛逆,我现在想想,可能我也没有那么热爱音乐,可能就是他们越不让我用,我就偏要用,有可能。」
所有好的机遇,就是死在这些犹豫不决上。
太多的顾虑,往往会成了耽误路程的绊脚石。
「我家乡安徽水煎包很好吃,我有个朋友他刚好想去北京开个水煎包店,但他没有钱,我就说我挺喜欢吃的,我们一起开吧,我给你钱,他一毛钱都没有出。但后来他可能觉得太辛苦了没想清楚,这事就放下了,我赔了点钱但不多,但我觉得这事还是可以做,起码我试过了,我知道这事大概要怎么做了。」
不是做不到,只是不够想要。
「我从小到大身边好多朋友说想开个餐厅,我跟你说开的全发财了,没开的还在那边考虑,你必须要先去做,他不一定是失败的,你看,每个人都喜欢把坏处先想在前面,要是失败了,每天买菜进货很麻烦,但你想一下,这世界上有几亿家餐厅,为什么其它餐厅没在想这些事情?我觉得所有的机遇,就是死在这些犹豫不定上,要不然你就别去想。」
写到这,让我想到几年前的一部电影“没问题先生”,男主角原本是个不敢冒险,每天都过着规律生活的普通上班族,总是拒绝踏进不熟悉的领域,从不敢面对挑战,到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让他的生活多了更多可能,丰富了他的视野。
「最坏的打算就是失败了,但你这辈子就不会再后悔了,要不然你到七十岁时你还在想我年轻时就是想开一间餐厅,你想到什么立刻就做,想都不要想,也不要犹豫,晚一天都是损失」。
我是一个很靠直觉的人,我觉得我直觉90%是准的。
「我也因为这样的性格吃了很多亏,很着急,我要做什么事,不管多麻烦,我马上会动用所有力气去做,即便它可能失败,也可能它就成功了。但是因为这样,也让我获得非常多的东西。像我那时,忽然一个想法,就想去北京了,但我北京一个人都不认识,也没有任何原因,就去了。就是突然的一个想法,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我看电影,我觉得他演得好好,我好想认识他,我就找朋友,说我好想认识他,像我看了“七月与安生”,觉得马思纯演得好好,刚好 发片时我想找个专业演员来跟我拍MV,我就叫韩寒帮我介绍。还有我其实跟方大同不认识,他之前拿了金曲歌王,我当下就赶快跟共同朋友要了他 的什么是应用程序恭喜他,他当下应该一头雾水。」
听李荣浩的歌,虽然流行,但题材与歌词却总是新颖,虽然朗朗上口,却余韵不断。摊开他的作品,传唱度之高几乎首首是主打,这并非他幸运,或是他市场调查做得多彻底,而是他秉持着一贯的态度:挑战大家眼中的理所当然。
流行音乐,最重要的不是音乐,是「流行」。
「流行不代表通俗,任何一種流行都有它成功的地方。」
很多人认为流行是肤浅的,会随着时间消逝的,但没有先流行于世,怎么能有机会迈向经典?流行文化本身就是双向的,影响了人们,人们再反馈回来,两者互相成长沟通,才能不断的进步与进化,进而成为经典。
「可能很多人说有些歌怎么那么土,但就是流行,就是被很多人喜欢,但同时也可能会被很多专业音乐人骂,但是,你做的到吗?你做的到被几十亿人同唱这首歌吗?光是这件事就是很了不起的」。
「我觉得我去抓流行的角度就是,我不把自己放在太高的地方,就跟大家一样,跟大家待在一起,大家最近在玩什么游戏我也玩什么,大家爱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我不会说我有钱了我就每顿去吃好几万的,我觉得这样就会慢慢脱离流行的东西,因为你不跟大家一起,怎么样才会流行起来?流行你要有人,假如这屋子可能有15个人,但只有3个人喜欢你,你流行不起来,你怎么让别人喜欢你?你得要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才行。
你印象中的音乐人,可能是崇尚不入世的在音乐海中找寻伟大理想,李荣浩偏偏要颠覆这个印象,谁说唱流行歌就是芭乐?甚者,芭乐又有什么不对?
流行每年都不一样,包括文化,包括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走到那里,明年就变了。这世界不是只有音乐人,有老板有工人有司机,有很多种职业,就看你想做音乐给谁听。你给同行听你没必要发片了,你把他叫来你家就好,我不会做太让大家接受不了,听不懂的东西,不是不可以做,什么都可以做,不管什么风格我觉得都没太大问题,只是看你想要给别人什么。」
关于创作的灵感......观察。人的互动,才是流行与艺术的能量基础。
「我喜欢观察一些东西,创作你自己的观察的东西,因为你的认知很快就会用完,你一个人活短短几十年,你能体会到多少事情?难道你会交五百个女朋友吗?五百种分手的方式,五百种爱人的方式,不可能。所以这时候我会去看别人,我不会去看电影,电影大同小异,人的生活比电影精彩一百倍,只不过有些出于社会人文,不会把真实人生拍进电影里,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事情,比电影还夸张很多倍,因为人之间的交流它是活的,我喜欢观察别人,我经常坐在那边看别人看一下午,多观察一些别人的东西,会丰富你自己,我又不喜欢看书,我觉得直观看到一些人会比较好,更让我觉得立体一点。」
2014年的金曲奖,是让更多人听见李荣浩的第一步,三年后,就像回到家一样,回到了这个改变他音乐路的重要舞台。
「挺开心的,我让大家知道也是在这个舞台上,过了三四年回来做演唱会,觉得兜兜转转的还是回来这里做演出,这几年像过了十年,二十年那么长,太多事情了,心情状态很不一样。我这几年演出超过五百场,经历了很多舞台认识了很多人,明白很多以前不明白的事情,以前不明白当歌手的快乐在哪里,以前就制作人嘛,现在知道,歌手在台上应该怎么做,是怎么样的心情,整个人改变的比较多。我站在台上反而是最轻松的时候,因为不用一直回讯息(笑)。 」
后记:
对我来说,每一次的访问,都是一个不断自我辩证的过程。受访者说出来的话,往往能投射出我自身的经历,让我因为这段对话,而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作为一个媒体内容出产者,我也时常会有很多自我怀疑的时刻,流量与质量孰轻孰重?该顺应流行还是引导流行?这些不断反覆的呢喃,透过这次与李荣浩的对谈,全给一一点醒。是啊,这些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我们都先别去想了,只要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何必浪费时间说服别人?他说,流行音乐最重要的是流行,而非音乐,很开心能在2017年尾声,让我听见这句话。经营大众文化,往往比小众文化还困难许多,你要面对的,是一大群你永远摸不清他们轮廓的个体,,当你开始犹豫时,请从本篇文章节录这段话给自己:「不是一定要改变世界,只要知你想带给别人什么。」
我有个习惯,在撰稿前,会戴上耳机一边听着受访者的歌,一边试着进入他的世界。
谢谢李荣浩的叛逆,谢谢你的不假思索,我想过了10年,20年,我会很得意地对年轻人说,我们那时候的流行,都听李荣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