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春逝》曲,幽兰春常在.《春逝》作曲&演奏:詹永明

2021-11-03 23:21:24

春逝-出版前言

恩师赵松庭先生2001年春天与世长辞了,作为学生真是每时每刻地思念着他。两年来,每逢年底的假期我都会专程从南洋狮城赶赴杭州,去钱江陵园祭拜他老人家。今年6月10日-14日由新加坡华乐团、新加坡华乐协会、新加坡笛子学会联合举办了“笛艺春秋”-纪念笛子大师赵松庭音乐展,实现了我这两年来筹划纪念恩师音乐会的夙愿。

《春逝》这首作品就是在这次纪念活动中本人专门为出版纪念专辑而创作的。乐曲以诗乐相通,采用散文诗体的叙事手法和自由体曲式,表达了我对恩师的深切思念之情,追忆和缅怀与恩师共同度过的岁月,表现了“鹧鸪西行去,幽兰春常在”的诗意。虽然恩师离开了我们,但他那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治学严谨、教书育人的道德风范,犹如兰花一样春常在我的心间,激励和鞭策着我为笛子事业拼搏与奋斗!

忆往昔,30多年前,我是老师第一位70年代的专业学生,,第一批“工农兵子女”上艺校,在上千名的考生中我考取了浙江省艺术艺术学校,拜他为师。当时老师刚从“牛棚”回到浙江省歌舞团工作,每次上课都会去杭州孩儿巷浙歌宿舍阁楼一间十几平方米的老师住家上课,老师简朴的生活想起来令人感动,单人床、书桌、没有厨房,灰暗的楼道有一个煤油炉和大量的竹子(试验制作笛子的材料)。我把这十几平米的小房间当成了自己的家,每逢周末、假日,都会与老师在这小房间渡过,老师就在这间屋里把我培养起来……幼小时父母告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名言,我拜师那天起,老师已经把我当成自己孩子似的培养与关怀,我也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父亲。我们之间的感情犹如父子情深之感,正是在这简朴的小屋里,老师为我编了科学的笛子教材来培养我,他以科学的方法,从气、指、舌三方面的系统训练也相继培养出张维良、王次恒、戴亚、杜如松等师弟们。当我1975年浙江艺校毕业后,老师主动让位,把浙江歌舞团笛子独奏的位子让我接班,他调入浙江艺校担任全职的教学工作,把我推到舞台表演的第一线,并教诲我,要成为一名演奏家就必须掌握好笛子以外的知识,要从“文、史、哲、理”四方面丰富自己。要学习作曲,创作自己的演奏作品。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开始学习作曲,在75年-82年之间先后创作了《春满水乡》、《春耕时节》、《婺江欢歌》、《西湖春晓》、《断桥会》等作品,这些作品的发表与录音都经过老师亲手修改。老师把我从浙江的小舞台推向全国的大舞台,。1984年我工作10年后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干部专修班学习,在离开家乡杭州前,师生间分别之情真是依依不舍,老师总希望我毕业后能回到他的身边……临行前,,联系了浙江音像出版社录制题为“幽兰逢春”的磁带出版,老师亲自吹奏了“幽兰逢春”,其余代表作品由我和师弟戴亚演奏,当时多亏在香港中乐团任笛子首席的郑济民师兄在海外大力推广这盘磁带,使之海外的爱好者更加了解了浙派笛子的风格。今天在这纪念专辑中,我选用了当时演奏的:“二凡”、“西皮花板”、“婺江风光”、“早晨”四首代表作品,在此要感谢浙江歌舞团民乐队已故前辈板胡演奏家王恢南先生、为“二凡”、“西皮花板”配器和板胡、徽胡的伴奏,已故扬琴演奏家张平生、笙演奏家盛旭光、打击乐专家钱小毛先生的大力支持,为这几首乐曲伴奏,保留原汁原味的乡音,时过20年虽然音响方面不令人满意,但那种浙派风格浓郁的乡音,能使我们后辈学习和参考。另外在专辑中选用1996年7月20日在香港中乐团为老师举办专场音乐会,音乐会前一周老师心脏不舒服,临时叫我去“救场”,这是我第一次演奏“幽兰逢春”这首乐曲,今天听起来我所表现的乐意不是那么深刻,因为没有像老师那样坎坷的人生经历。但为了追忆恩师有它特殊意义。《鹧鸪飞》是选用1986本人首次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的录音,由中国广播民乐团伴奏,张进先生指挥,乐曲在表演手法上继承赵、陆两派之精华并加以发展,在此感谢作曲家钱兆熹先生为此曲编配乐队协奏,(乐曲内容详见解说部分)

今天为纪念恩师赵松庭先生逝世两周年,《春逝》纪念专辑即将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名将唱片的全体同仁和我的挚友二胡演奏家、书法家孙宇嵘先生的题字,录音师roger koh先生大力支持,在短短的日子里赶制了这张专辑,为“赵松庭笛子基金会”筹款义卖,以表后生的心愿。愿恩师赵松庭先生为笛子艺术所开创的浙派风格代代相传下去!

  詹永明

                              2003年5月28日于狮城







【曲谱首发】


【照片忆往事】



声明:本音视频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本平台仅作分享请各位笛友不要用作商业,否则一切后果与本平台无关。此音视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