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23:34:43
这段时间打算写点关于音乐主题的文
本篇就当个开头,先讲讲鹌鹑参与音乐鄙视链的过程
感兴趣的朋友记得带好小板凳,点击上方绿鹌鹑订阅吧
话说有一阵子,好些香港自诩高等的媒体很喜欢用“有态度”去称赞他们认可的人物。
比如说:一个服装设计师,他不跟随潮流起舞,坚持自己的风格,他是“有态度”的。
一个电影明星,他从不向八卦小报买账,不是工作就是躲起来背着包四处流浪,他也是“有态度的”。
甚至有家餐厅,他违逆讲究健康的趋势,炒菜永远用猪油,遇上不喜欢的客人就干脆哄他出去,这家餐厅,他当然“有态度”得很。
简单来讲,“有态度”大概就是不流俗,有自己一套的意思。
透过赞赏这些林林总总“有态度”的人和物,这些不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媒体似乎也变的“有态度”起来。
我对这套说法的反感来源于这些年当乐迷经历。
回想起来,当初众人听着流行华语歌时,我听着billboard里的歌感觉他们听的都弱爆了
没多久他们也开始听b榜歌时,我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顿时散去,又找了些老歌经典歌,并美名其曰“怀旧”
后来身边人越来越多听时,我又在民谣的怀抱里看着他们这群凡人,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
再后来民谣被唱响了,摇滚慢慢浮起,摇滚里的小圈子“后摇”“迷幻摇”等等让我从这个无穷无尽的鄙视链里醒过来了。
终于,我厌了。
然后渐渐鄙夷这种大圈子里有小圈子,小圈子里还有更小圈子的游戏。
其实回头看看,少年时代音乐口味的变迁无非就是一连串对态度的追求。
喜欢听后摇的原因恐怕并不单纯来自后摇的作曲和技巧,而且是为了那些乐手外形的不羁,以及后摇没有歌词的这种独特的作品表达方式。
比起满台乱跑的傻瓜式亮相和满脸堆笑然后开始演唱会的明星,后摇的乐风岂不是“有态度”得多?
更“有态度”的是我大部分同学都不晓得,“后摇”是什么。
文雀乐队
这实在是场竞相瞧不起人的比赛,对我这种追求态度的乐迷来讲,那几年真是一趟发现之旅,总能发现前方还有传说中更“有态度”的乐队,一山还有一山高。
接下来的几篇推文我将会和大家分享我在这个“追态度”的过程中许多有趣的所见所闻
如果没看过瘾的朋友们可以翻翻鹌鹑的历史消息,看看其他的
比如说下面这条
记得订阅鹌鹑的公众号!
如果有什么有趣的事和物可以通过留言和鹌鹑分享
笨鸟先飞,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