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摇滚乐”华阴老腔90后传承人 —— 猛!

2021-03-21 23:08:41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这应该是大家对于华阴老腔最熟悉的一句了吧。昨晚《渴望现场》第二期的节目中,张猛一亮嗓就点燃了现场。介绍自己时,他说:“去年春晚上唱华阴老腔的那个老爷子就是我爷爷,我是华阴老腔的第11代传人。” 更让大家惊讶的是,95年出生的张猛,居然是华阴老腔年轻一代唯一的传承人。

什么是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起源于西汉时期鼓舞将士的音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最古老的摇滚乐”。张猛的爷爷张喜民,是华阴老腔第十代传人,他的家藏老戏本都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张猛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听着爷爷唱的华阴老腔作为胎教了。小时候因为爸妈工作很忙,张猛断奶之后,爷爷每晚去演出都带着自己的小孙子。白天干农活儿的时候爷爷也会听着老腔,听到激动的地方,就开始给小张猛讲剧本里的故事。爷爷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练声,吃完饭就看剧本。晚上睡觉前也要再读读剧本。“华阴老腔对于爷爷来说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是最自然的事情。爷爷对于华阴老腔的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张猛。而华阴老腔仿佛也像与生俱来一样,很多旋律听一遍他就能唱出来。



但张喜民并没有一上来就教小张猛如何唱华阴老腔,而是先教他基本的礼仪。比如,到演出团其他爷爷的家里,要等长辈们先坐下;长辈给自己倒水,要记得扶杯子等等。长大后张猛才渐渐懂得,爷爷是教自己先做人,对长辈们的敬意也是对华阴老腔的尊重,是怀着敬畏之心学习这份传统文化。


华阴老腔的集中地


张猛的老家是华阴老腔的集中地。他的爷爷1962年开始学习老腔,到上世纪90年代末,老腔在陕西本地一直不愁观众。上世纪80年代,张喜民和他的戏班一年演出高达200场,5人团队一边操纵皮影一边表演。但到了2001年,演出却越来越少。直到2006年,话剧《白鹿原》让日渐凋零的老腔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华阴老腔再次受到关注本是件好事儿,但小张猛却突然讨厌起了老腔,怎么也不肯唱了。原来,他在学校里唱老腔的时候,被同学嘲笑了,还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你爷爷唱的那是艺术,你唱得太土了,像狗叫”!看似玩笑的话,却让还在学习阶段的张猛一下子沉到了谷底。他觉得因为老腔自己脱离了群体,内心深处时常感到孤独。那段时间,张猛都是躲着爷爷走,生怕让他唱老腔。青春期的张猛开始迷茫了起来,他追起了流行,什么歌儿火就听什么。仿佛这样,自己才没有跟大家脱节。


 华阴老腔流传千年,张家家规传男不传女。到了张猛爷爷这辈,早就不计较性别、姓氏。当地开设了华阴老腔培训班,每周两天课,张喜民必上一天。但遗憾的是培训班里放眼望去都是中老年学生。


大一的暑假


张猛大一放假回家,爷爷特意叫他到屋里,语重心长地说到:“学老腔你不要有压力,就跟你平时喜欢打篮球是一样的。虽然现在有不少人来学习老腔,但都是中老年人了。年轻一代里,只有你。咱自家的戏都没人学,是有多么得不行?”爷爷的一句话问到了张猛心里,他突然明白过来自己肩上的责任。



第二天,他跟着爷爷外出演出,已经快70的老人,整个戏班加起来都超过了500岁,但是一站上台就精神抖擞,仿佛自己还是小伙儿。舞台道具有2米5高,老爷子们自己就往上爬,那股劲儿深深地戳中了张猛的心,那首《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一下子点燃了他的激情。奶奶在一旁也激动地说,“你爷爷一唱起来,连命都可以不要。” 那一晚,张猛久久不能入睡。“我想了一晚上,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即使得不到周围人的欣赏,我也要坚持下去。爷爷把老腔当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我要延续这份生命。



华阴老腔给了爷爷二次青春,也让张猛拨开迷雾,找到了自己。带着这份使命,他来到了《渴望现场》的舞台。不问结果,张猛一心只想借着这次机会,向更多人展示华阴老腔独特的魅力,特别是希望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他还说,自己毕业后将回家继续跟爷爷学习老腔,并从事老腔文化保护工作,让这份经典传承。


小编看到这里,不禁要为90后张猛点赞,为我们的华阴老腔打call!


《渴望现场》回顾


1、《渴望现场》今晚播出 | 用年轻的声音为祖国打Call,感受来自90后的“我爱你中国”

2、《渴望现场》今晚首播 | 如果你爱音乐,我们为你筑梦!

3:北大花腔女高音休学入伍,曾遭遇索马里海盗,然而她最想做的是为战友唱一首流行歌曲......

4:大山的孩子首登央视舞台,他要把首都的一切带回给大凉山里的妈妈

5:震惊!你唱中文歌可能还不如这个美国男孩



主编 | 魏晓婷

编辑 | 姜丰


CCTV音乐

ID:cctv15music2013

看见 好音乐

扫码下载央视音乐APP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