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03:40:06
这几年打着摇滚的幌子拍电影的说实话挺多的。
《北京乐与路》评分高,大家都喜欢舒淇那句: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爱上玩摇滚的;大家都喜欢那个乐队走穴和脏的真实感;大家都喜欢子曰秋野的《磁器》,所以大家都说,这是部好电影。
这确实是一部好电影,很好的反应了那个90年代生活在树村的摇滚青年们的生活状态。
这个镜头是正在排练的时候,透过微亮的光,在阴暗的房间里追梦,如梦似幻。
《摇滚英雄》的评分似乎不高,或者说,对追求情怀用力过猛了。他犯了一个摇滚情怀爱犯的通病,就是拿窦唯王菲的故事做隐射,让人觉得特别没有意思,特别干枯,好像除了一腔的追求摇滚以外,就剩下了操果儿打架撕逼。甚至有点儿瞎给窦唯下定义的感觉…不过你要是个热血的摇滚青年,就知道燥燥燥的,那么你可以去看个热闹。
《蓝色骨头》是老崔的作品。
你是春天的花朵,却长在了秋天里。
这是我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一句话。
作为摇滚教父,他不需要用情怀来做戏,他要真正的表达摇滚。表达那个摇滚刚来到中国的年代的虚拟与孤独,现实与浪漫,束缚与压迫。我看了两三遍才看懂是个什么意思,看完以后脑海里不断的浮现着施堰萍抱着收音机听《You Got Me Shaking》的样子。
鱼鸟之恋的梗也用的恰到好处,不俗,不雅。看完最后一遍,我假装热泪盈眶了一下。
反正我对老崔这个人非常的崇拜,他的歌我不见得都能听得懂,但他是个英雄,无论是开辟了摇滚这条路,还是在几年前带着舌头痛仰上《中国之星》,他是一个纯粹爱摇滚的人,他把带摇滚走向正路这种事当做使命。
最后,崔健牛逼。
老崔还有一部叫做《北京杂种》,我没看过。有资源的粑粑们麻烦发给我,谢谢。
(现在耳机里唱的是《再见杰克》,这突然让我想到了《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我还是没看过,有资源的粑粑麻烦一起发给我。)
然后我就说下重点吧。因为主要是想写写大鹏的这部《缝纫机乐队》。
说实话以前我不关注大鹏,看过几集他拍的《屌丝男士》,我觉得特缺逼,我以为赵本山团队出来的。。
《煎饼侠》我也没看过,我觉得一听就是那种傻乐的电影,没啥劲。
直到朋友圈刷《缝纫机乐队》,我终于抱着看开头那个金属乐队的好奇心终于在月黑风高的夜里走进了电影院。
我承认,看到开头我就笑了,尤其是宋小宝他们几个演出时,像模像样的黑嗓和台下认真的金属礼。我还跟着晃了几下子。(噗…)那种感觉就是真实,普通电影电视剧里描述的摇滚乐队现场,唱的都是流行歌曲,举的都是骚翘的大拇指我爱你的手势。
看完以后刷新了一下对大鹏的印象,我觉得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懂得利用情怀催泪,还懂得不营造那种梦幻的故事来麻痹观众神经。他是那把撬开某些年轻人神经的扳手。
大鹏人缘好,电影里老谢、高虎、斯琴格日乐、彭磊、欧洋。包括后面的黄贯中,叶世荣等摇滚OG都被请过来参演,还有担任摇滚协会副会长的我大爷于谦。(我他妈也是看了豆瓣才知道)据说当时大鹏想借迷笛现场的景,找校长商量过后因为时间错开而无缘拍摄。
如果你是一个资深的喜欢摇滚乐的朋友,你看完绝对跟我的想法是一样。
这部电影被豆瓣那些“最懂电影的人们”一评,那就是垃圾。原因不过是因为他们看不懂罢了,瞎逼的借高踩低。毕竟玩豆瓣的人是一群神奇的物种
真的,这让我不敢恭维。
至少缝纫机拍的很认真,在里面金属礼没有把骚气的大拇指竖起来;剧情里成员排练的《都选C》的前奏是Nirvana的《Come As You Are》,里面的歌词有一句是:我淋着十一月的雨,枪花有首歌叫做《November Rain》。还有一句是:我填上ACDC。ACDC是澳大利亚的重金属乐队。在歌曲高潮部分重复:都选C这句歌词的调出自林肯公园。电影里那个老吉他手在医院翻出的那面墙上挂的琴都是世界限量版。
剧情里的胡亮是这个时代我们见得最多的,未经世事的摇滚青年,一腔热血,充满信仰,却不懂世事,完全活在自己创建的乌托邦世界里。
这类青年特别傻,但是特别真。他们可以为了一把吉他拼了命的赚钱,会天真的认为靠自己的努力会让真的东西留下;更会在他们美梦破碎的时候,被狠狠的撕碎。
虽然我不是做乐队的,但我热爱摇滚好多年了。
我记得我喜欢上摇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自由,无束,因为他让我放松,因为他让我发现世界上还有这么有魔力的音乐。
我以为我只要一颗纯洁的心喜欢他,爱护他,我就不会遭受和其他事一样的那种失望的待遇。但我真的遭受到了。
我毕了业回到了家乡,接触的人群从摇滚青年们变成了普通人,正常人。
你所做的一切都不被理解,甚至还认为你是个傻逼。
当然他们所作的一切,我也同样无法理解。
说了这么多,我只想表达一个意思,我觉得我们应该尊重大鹏的这部作品,因为能如此真实又无误的表达摇滚情怀这种事儿,大鹏也算做到了。
摇滚没死。爱咋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