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骨笛!5000多年前,黄帝所作竹笛初奏于中原,8000年前,塞北草原已有骨笛悠扬……

2023-05-25 17:04:5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诗实在是有名气,自唐以来,清明画卷总不免渲染着烟雨与酒旗,牧童与老牛更是频频出场的主角。而牧童的手中,常会握着一枚竹笛。




竹笛,仿佛成了清明的标配,犹如月饼之于中秋,红联之于春节。

《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一段竹径,略加修整,横吹为笛,竖吹为箫,数千年来,悠扬悦耳于整个华夏文明的进程之中。

蒙古高原,苍茫辽阔,碧草连绵,这里的马头琴闻名于世,这里的笛子却鲜为人知。塞北天寒,不宜于竹子的生长,笛子多用禽类或兽类的肢骨琢磨而成。

据说,竹笛发音清越,而骨笛发音醇厚。江南烟雨与大漠风沙,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与性情,由此,审美与乐器,也是花开两枝,各吐芬芳。

我的朋友塞外行者,雅好古玩,请他鉴别陶器与瓷器,总是言简意赅,倘若拿出一两件骨器,则会忙不迭地接过手中,看了又看,还要取出专业镜子,反复端详皮壳。多年痴迷于此,藏品日渐丰富,见识也愈加深刻。

他是一个心态开放之人,并不吝啬展现所藏精品,琳琅满目的骨器架上,我偏是一眼就喜欢上了那支鹰笛。





塞外行者收藏的鹰笛


草原无竹,空中翱翔着许多的鹰,草原人敬重这种性情凶猛身影矫捷的飞禽,取它的翅骨做笛,表达着爱慕之意,犹如马头为琴。

如今,以鹰骨为笛的习俗,流传于藏族与塔吉克族,蒙古草原则难得一见。塞外行者所藏的这支鹰笛,又是出自何处呢?我觉得,它与塔吉克鹰笛的形制颇为相似,而几位收藏者则认为源于蒙古草原,或许,是本土情结使然吧。

那么,蒙古草原究竟有过鹰笛吗?

据报道:1994年春季,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乡三座店村农民在植树造林时发现了一支骨笛。骨笛管状深黄色,是用飞禽类的肢骨制成,已经石化。骨笛长约15厘米,外径1.5厘米至0.7厘米,其上有等距离的5个音孔,音孔直径约0.3厘米,在底端处还有两个约0.2厘米相对的小孔。

经学者研究,这支骨笛应该属于赫赫有名的红山文化时期,距今约5500年。也就是说,当黄帝竹笛初奏于中原之时,塞北草原就有骨笛做着遥遥地应和。而这种应和,又仿佛预示着华夏文明的最终融合与大一统。



赤峰市三座店村出土的骨笛


诞生了蒙古长调与呼麦的这片辽阔草原,于禽类骨笛之外,还有兽类骨笛。

1986年,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遗址出土了一支距今8000年的骨笛。一番精心复原修整之后,在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30多位考古学者、音乐专家及媒体记者聆听了一场"古韵"。赤峰市竹笛研究会会长杨国庆教授捧起那只骨笛,轻轻凑向双唇,一曲悠扬的《草原牧歌》回荡在厅堂里。草原的音韵与草原的乐器,跨过数千年的云烟,犹是融合得如鱼得水,众人听得有些痴迷了。音乐,是比文字更容易引发共鸣的媒介。



吹奏兴隆洼骨笛


"我在这支骨笛上反复进行各种演奏指法的尝试,目前已可以通过3种指法变调吹出完整的清乐七声调式,可以证明我们8000年前的祖先在生活、生产、祭祀中,用熟练、熟记的乐谱进行变调吹奏"。杨国庆教授强调:"先人那时已熟练掌握了制笛技术与演奏方法,并达到了相当精准的程度。"

这支骨笛,比黄帝所作的竹笛早了近3000年,为华夏文明的源流研究注入了新的素材。




塞外行者,还有一个网名"骨器时代"。在他的藏品之中,也有多支兽类骨笛,其中的数支精品,更是用红绒布包裹着,再小心翼翼地收入木盒之内。













塞外行者收藏的骨笛


那一天,几杯清茶之后,他抚摸着一支骨笛,向我透露了一桩心愿:希望能有机会,为这些骨笛做碳14的测定,初步识别它们的年代。或许,可以为草原音乐、草原文化的寻根,有所启示与裨益。

此外,他还希望能遇到一个懂得笛子的人,或许经过一番探究,这些骨笛也有古韵重现的那一天……



阴山小虫(微信15147277157):写于2016年7月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可否转发朋友圈,让更多人关注包头本土文化,多谢!



提示:每周一、四发布新的图文。如果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在底部留言。我会做到:有问必答,有错知改!



长按或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浏览更多图文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