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2 20:07:39
在妈妈肚子里天天莫扎特,生出来却要我听儿歌,哼!
有一个笑话说:
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天天莫扎特,生出来之后却要听儿歌……这待遇,这反差,你说孩子能不哭吗?
听完笑话,很多家长会思考:听音乐真的可以让孩子变聪明吗?
或者更深入一点:被动地接受音乐训练,对孩子真的有好处吗?
关于音乐训练,孩子是否主动,是否喜欢,效果还真的不一样。下面我们就听听 Dr. 魏和杜忆老师怎么说。
很多准妈妈都会这样给肚子里的宝宝做胎教:
调大音量,将耳麦放到肚皮上,放莫扎特音乐给宝宝听。
一些妈妈自己不爱听古典音乐,但为了孩子,不喜欢听,也努力听!坚持听!
可见莫扎特效应真的太深入人心了。不过这种让孩子被动地听音乐的方式对孩子真的有好处吗?
科学界有一些极端的例子,比如,给视觉忽略症的患者听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音乐,结果发现,听喜欢的音乐有助于调节这些病人的注意力水平。(Soto et al., PNAS, 2009)
有些人据此认为给孩子听莫扎特音乐有好处,不过,作为被动听音乐最典型的案例——给胎儿听莫扎特音乐的真相,却不是他们认为的那样。
家长们迷信莫扎特音乐,始于 1993 年的一项试验。研究人员发现,给一群大学生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K.448,他们在认知测试中表现得更好了。(Rauscher, et al. 1993)
这项试验一出,莫扎特音乐就被神话了。父母认为从小给娃听莫扎特音乐,孩子就能变聪明,从胎教起就给宝宝听莫扎特音乐。还有新闻说奶牛听了莫扎特音乐,产奶量都提升了。
一般一件事情被吹捧成这个样子,咱们就该警惕了。其实,市面上很多莫扎特音乐,都是不靠谱的。研究已经发现,单纯给孩子听莫扎特、古典乐,或者是任何音乐,都起不了宣传的那种让孩子变聪明的效果。
你可能会问,你不是说过学习音乐好处多多吗?其实,想提高孩子智力,音乐训练确实是一个靠谱的方法,不过,莫扎特效应的秘密,不在于莫扎特音乐本身,而在于它的节奏。科学家发现,莫扎特的 K.448 的一大特点,就是比较有节奏感,而宝宝的大脑正好偏爱节奏。
所以,不要让孩子只听莫扎特,也听听柴可夫斯基,而且不要只让他们听,也让他们唱、跳、打节拍,锻炼节奏感对大脑的多种能力都有帮助。还是那句话,给孩子的音乐体验要丰富,多样化。
杜忆
节选自公众号:一席
主动的音乐训练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呢?
音乐训练是一种涉及听觉、运动和视觉多系统、长时程的学习过程,调用了广泛的脑区以及一系列高级认知加工的参与,比如额叶执行功能、海马记忆过程,以及情绪和奖赏加工。
Levitin 2007 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
有这样几个大脑结构是经常被报道受到音乐训练的可塑化调节的:两个大脑的灰质结构,一个是右侧听觉皮层,一个是双侧的运动皮层,它们的厚度以及它们的体积在音乐家的大脑中是增加的。
Munteetal,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2
另外两个是很重要的大脑白质纤维束,也就是右边这些颜色很好看的纤维结构。其中的一个结构叫胼胝体,它是连接大脑半球的一个枢纽,可以起到连接大脑半球信息整合的功能。
另外一个纤维束是弓状束,它是一个连接同侧半球前额叶、顶叶和颞叶纵向纤维束。它其实是连接跟发音运动相关的运动区,以及我们的听觉区的一个重要结构。
研究发现,这两条纤维束的信息传导速率在音乐家中是增强的。
Hawanii et al., Frontiersin Psychology, 2011
Oechslin et al., Frontiersin Human Neuroscience, 2009
不过这不代表你一定要孩子成为音乐家,通过对大脑的结构影像的机器学习去预测大脑年龄的研究发现,相对于非音乐家,业余音乐家和职业音乐家的大脑的年龄都更加年轻。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业余音乐家的大脑年龄甚至比职业音乐家的大脑年龄更加年轻。所以,把音乐训练作为一个爱好,已经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更加年轻了。
另外一个纵向追踪的研究发现,对同一个人进行音乐训练前后的某种能力的对比。
Moreno et al., Cerebral Cortex, 2009
这张图就是对 8 岁儿童进行了 9 个月的音乐训练或者绘画训练,结果发现音乐训练可能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但是绘画却不行。
但是相关并不等于因果,我们并不能做出这样的一个因果推断,说是音乐训练导致了他们这个能力的提高,只能说音乐训练对孩子的认知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明确了大脑的上述特性,我们该如何借助音乐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呢?Dr. 魏给出了他的建议:用节奏玩音乐。
让孩子在玩中学,一直以来也是爱贝睿所提倡的教养方法。比如给宝宝英语启蒙,如果只让宝宝傻傻地认单词、背单词,效果很差。如果你能和宝宝玩一些节奏感强的英语小游戏,宝宝学起来就很快,因为大脑天生喜欢节奏感。给宝宝放音乐的时候,也试着打节拍,研究发现,每天跟着音调打节拍一段时间,能够帮助宝宝发展语言和记忆能力。(Moreno,2011)
打节拍,这个看似普通的活动有它神奇的一面,它需要大脑的听觉中枢、运动中枢和顶叶(智力核心脑区之一)三者的信息传递和综合才能完成。孩子听到音乐打节拍的时候,他需要协调听到的声音,准确地感知节拍的时间点,然后协调他的身体运动,才能打出节拍,这是一项高级技能。
我们可以在家里训练孩子打节拍:
听音乐的时候、唱歌的时候,都鼓励孩子对应着节奏拍拍手或者跳跳舞。
也可以反过来,让孩子把节奏转化成音乐,比如你先打出一个节拍,或者创造一个场景,让孩子就着这个节拍唱歌、跳舞或者玩乐器。这种跟音乐的相互作用,能够鼓励他们用新的、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音乐。
我喜欢和孩子玩「下雨了」的游戏,就是我让孩子根据我说的话,来拍手、跳舞或者自由弹琴,我说,「现在想象,叮咚叮咚,开始下雨了。」
孩子开始表现出一些简单、缓慢的节拍,然后我说:「雨越来越大了,变成暴雨了。」孩子可能跺脚跺得更快了,敲鼓敲得更急了,或者弹琴弹得更快了。当孩子拍手、跳舞或者弹奏的时候,这些节奏和速度发生剧烈的变化,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和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