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音乐老师对“暴力教育”的几句闲言碎语

2022-03-09 19:06:30

 



【案:昨天在“音乐美学同仁堂”微信群里,因一位同仁,分享了一个大人打小孩的小视频,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观点之争。今天早上,我在自己昨天发言的基础上,重新写了几段文字,总结自己的观点,发在群里。现稍微润色一下,上传到“新乐记”来,供各位消遣。由于本学期太忙,没有时间写新文章,本篇与音乐没有直接关系,权当凑数吧。】

 

在豆瓣网上,有一个曾经是“秘密”的小组,名字叫“父母皆祸害”。里面是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教育背景的成年人,分享各自童年所接受的来自父母的堪称“悲惨”的教育经历——包括语言的暴力和身体的暴力;包括各种打击自尊心、拒绝说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深重伤害,即使到了孩子成年后,也依然无法抹去深深的痛苦,以及由痛苦的回忆而造成的可怕的心理阴影。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这个小组内的文章让我看得心惊肉跳、一身冷汗——可以想见,能够将自己的心理伤害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人,是微乎其微的,多少人因为父母的教育伤害而永运的沉沦,淹没在千万个案例的海洋中。

 

中国的暴力教育有着深刻的传统原因,“棍棒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诸如此类的话语,深刻的反映了社会及文化传统中的某种思维方式。以为只要有“爱”什么都可以,只要是“为你好”,教育方式无所谓,而事实上,对孩子使用暴力(包括身体和语言的暴力,也就是“打”和“骂”)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更有可能的是,给孩子带来永久的不可逆的心理或身体伤害,在这方面有海量的研究(我在文后会随便分享几篇),而我从来没有发现,哪怕有一例,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出“健全人格”的研究案例。

 

有些人以孩子“坏”需要管教的理由,认为可以对孩子使用适当的“暴力”,比如认为,有些“熊孩子”,就得“严格管教”。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 personality)外(比如,像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这样的人),99.99%的孩子都不是天生的“熊孩子”,而且,,靠打骂也是根本无济于事,只会进一步激他们心中的“恶念”;第二,普通的“熊孩子”多多少少都是由于不当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继续使用不当的方式来纠正,无异于缘木求鱼。

 

很多人会问,如果碰到XXX或者YYY 的情况,你不打怎么办?首先,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对待孩子错误的方式,所以任何假设都应以既定事实为前提,不能凭空捏造,尤其不能无限地假设。比如,下这样一个对话:

 

A:你在别人家里,孩子哭闹怎么办?

B:我可以先示意他安静。

A:如果,他不听怎么办?

B:我可以和他讲道理,说明大人此刻在做什么,需要多久能结束。

A:如果,他还是不听怎么办?

B:我会停下手中的事儿,问他的需要,或弄清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A:如果,他还是哭闹怎么办?

B:我可以尝试满足他合理的需要。

A:如果,他还是不听怎么办?

B:我可以抱走他。

A:如果,你有事走不开怎么办?

B:要是孩子的问题非常严重,别的事情是不是应该稍微放一放?

A:如果…

 

类似这样的对话,就发生在昨天的群里,但这样无限假设的讨论是无效也是无聊的,它霸道地假定所有的办法都是无效的,且无限地穷尽永远也不可能穷尽的可能性——当然,即使这样也没有那么可怕,实在不行,可以叫警察,再不行,还有军队嘛!“金三”(就是那个前两天来北京的80后领导人) 都知道要谈判,何况一个普通孩子?即使,是个罪犯,也应在法律的范围内使用暴力,何况对一个普通孩子?

 

在具体的非假设的场景中,是可以给出也许更合适、更妥当地的解决方案的。比如,昨天W老师,举的他班上的男学生掀女学生裙子的案例,如果这个事情是确实发生的,是可以讨论的。虽然,W老师没有给出具体的细节,只是主张“给一耳光”(有没有真打不详)。但是,作为老师依然可以试着尝试寻求更合理的处理方式——搞清楚当时的情况是怎么发生的,而不是听一面之词?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是第一次还是屡犯?是心理问题(要看医生)还是孩子的恶作剧?还是,一定就是个“恶棍”?当事人有没有认错或者道歉(悔意)?当时课堂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是否可以放到课后办公室私下解决?搞清楚这些,比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他一个耳光,要有效得多。一耳光下去,当事人(包括那个被的女生),会怎么想?课堂还怎么继续?…等等。

 

当然,需要再次说明的是,父母的教育和老师的教育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责任、权利、义务、方式都不同,导致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举个例子,父母在很多时候是可以用拥抱来平息孩子的情绪的,但作为老师就未必合适。所以,把父母教育和学校教育分开讨论也许会更有效些。

 

昨天讨论还涉及到“过度自尊”的问题,这也是个伪命题,尤其在中国而言。因为,不使用身体或者语言的暴力,不代表宠溺孩子,不代表放弃所有的惩罚,不代表父母完全不作为,在使用暴力和一味迁就之间,有着十万八千里的隔离带。这就涉及到我本文的观点——教育孩子是技术含量极高的活儿,然而,绝大多数中国的父母都不过关。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有些父母从未想过要学习,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好像觉得为人父母是天生的,好像觉得“只要会生,就会养”,但现在看来,这样观点,从实践来看显然是错的。

 

所以,对周海宏老师这样有志于教育的有识之士来说,任重道远;而对于我这样自己也还在不停摸索中的人来说,发表这样的内容,有点儿吃饱了撑的。



附:几篇与此有关的研究报告(专著)。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