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1 03:24:28
以诗入歌 ,用当代流行音乐的曲调表现古典诗词之美,《经典咏流传》用这样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解读经典的一扇大门。诗歌,千百年来诗与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一曲小调,,是历史长河中人们吟诵的一句句音韵和谐的诗句,今天以新的曲调展现了出来。
当代大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这些音乐元素大多来自西方音乐流派,而我们对经典的关注除课本外,实在少之又少。越来越多的快餐式文化更容易吸引眼球,各类娱乐性质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人们好像很难静下心来去细细体会短短的诗词中所蕴含的古人的精神世界。然而人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千百年前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恰好符合此时我们的心境。《经典咏流传》就是这样一个节目,用新颖的方式吸引我们关注那共同的情感世界,完成一次心灵的沟通,文化的传承。
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经典是一条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小到学语孩童,大到耄耋老人,无一不受到诗歌的滋养。在贵州支教的青年教师梁俊用一把吉他为诗词配乐,道出自己对生命的注解。“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曲《苔》给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心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他们坚信自己也能有着牡丹般绽放的美好。一首首经典在师生间传唱,实现了彼此的升华。台湾音乐人陈彼得74岁高龄,在唱自己与辛弃疾“合作”的《青玉案·元夕》时仍满怀激情,感念文化之根,向千百年前的辛弃疾呼唤,“现在崛起的中国,我们做到了!” 丰厚的文化土壤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经典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联结起来。台湾民谣音乐之父胡德夫将台湾原住民古谣与《天净沙·秋思》结合起来,用音乐修复情感,表达了羁旅之思,乡愁之浓,家乡之美。11岁的加拿大华侨王泓翔深受父亲影响,小小年纪就热爱京剧,热爱中华文化,一曲京腔京韵将《卜算子·咏梅》唱出激昂之势,字正腔圆,回味悠长。尽管生活在大洋彼岸,小泓翔却在日复一日的京剧训练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字之美,将继承和弘扬经典国粹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梦想。
经典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深深影响着不同领域的人,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作为音乐人的谭维维在接触国乐之后尝试改变自己的音乐风格,致力于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元素相融合。“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一曲《墨梅》以诗言志,彰显出中国风骨与中国气质的高洁与气魄,用敬畏之心将“中国腔调”发扬光大。数学系教授潘鼎坤老先生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数学与诗歌的联系,“数学是用数学语言表达自然发展规律的一种诗歌,而诗是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诗歌”,它们经由岁月洗礼依旧魅力不减,在各自的世界里散发着不一样的韵味。
观看节目时,很难不产生一种感动与自豪的情绪,那是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经典所带来的情感上的归属与共鸣。近年来,一系列传承经典的文化类节目不断涌现,《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不断深挖文化“矿藏”,把准时代脉搏,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和展现形式,让沉睡于古籍与馆室中的经典“活”起来,为新时代炎黄子孙提供了丰盈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探索人生道路,勾画梦想蓝图的时候,能够借鉴古人智慧,根植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担当民族复兴,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西南联大行思录》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作为教授的朱自清在面临山河破碎民族危机的时刻,认为自己的任务是保持中国“弦诵不绝”。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将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开去,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来源 | 天外学生记者团
文字 | 高歌
编辑 | 窦文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