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树 | 穿行在自然、文学和音乐之间——专访文学院教师胡向玲

2022-03-14 19:20:28

博学多识,像妙语连珠的散文诗篇,带领我们挖掘灵感领域。
妙语连珠,像接连不断的知识阶梯,引领我们步入文学殿堂
怀才于心,像纵横世界的探测神眼,引领我们饱览无边河川。


她就是文学院优秀教师胡向玲!



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着采访走近和了解胡老师吧!

少年梦想


1、 您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有想过以后做一名教育工作者吗?


,学校教育不太正规,但文艺活动倒很丰富,受母亲的影响,喜欢画画、音乐,曾梦想过做演员,事实上也去考过文工团,但都落选了,很受打击。后来恢复高考,就专心学习文化课。能成为一名大学生,已是少年时代最大的梦想了。由于父母都是老师,做老师倒是自然而然。不过,,教师是”臭老九”,社会地位并不高,父亲一度极力避免我重蹈他们的覆辙。



求学经历


1 您的求学经历是怎样的


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在安徽定远县的一个乡镇学校读书,父母皆是该校的老师,对我的要求比较严格,我也算是该校的尖子生,初中时参加过县里的作文比赛,获过奖。中考,考到定远县第一中学,两年高中后,于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2、 当初您选择是什么专业呢?是出于个人喜好还是就业前景呢?


我选择的是中文系(即汉语言文学),完全出于个人喜好,而那时中文还算是较为主流的专业,就业前景并不差。当然,经济类的专业,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那时已经开始升温。填报志愿时,父亲一度希望我报财经类专业,但我作为一个小文青,百般抗拒;另外,我高考时数学考得不太理想,也就断了父亲的念想。不过,我大学毕业最终被分配(那时工作是国家分配,不是自己找的)到安财(那时叫“安徽财贸学院”),勉强算是遂了父亲的愿吧。


3 在大学里您是如何学习,如何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呢?


我的大学期间是八十年代初期,正是思想解放、理想高扬的年代,在常规的学业之外,校园里充斥着各种新思想的碰撞、丰富多彩的讲座和文化活动,特立独行的校园人物,令人兴奋又迷惘。那时的我,一方面算是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但算不上学霸);另一方面感性、浪漫,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由于喜爱写作和音乐,参加了不少社团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譬如参加了夏雨诗社(这是在全国高校都很有影响力的文学社团),痴迷上诗歌;参加过系统专业的合唱训练,听过许多音乐讲座和普及音乐会;上台表演过歌唱、器乐演奏和话剧演出等等。这一切使我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审美能力,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给自己的青春时代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也对日后的工作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生涯


1 当初您是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行业?


因为读的是师范大学,做教师就顺理成章了。


2 您认为什么样的品质对做好这份工作来讲是重要的?


热爱,责任心,基本的专业能力,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善于沟通。



3 在您的教师生涯中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哪些呢?


太多了,而且时时都在更新。应该是与学生的友谊吧。学生们纯真、热情,你对他们一分好,他们往往给你十分的回报,令你意想不到,猝不及防,感动不已。譬如课后的长谈,完美的作业,讲台上的一朵小花,新年贺卡里采自我母校的一片树叶,期末作业里附的手绘,毕业多年后的打听寻找等等,这些都在激励着自己,拼尽全力做得更好。


4 在任教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主要是面临上新课时的紧张。从教三十多年,不可能一门课教到底,经常会上新课,或给某社团开一个讲座,接受新的挑战。算起来,我先后上过各类课程十几门吧,另有不计其数的各类讲座等。接受时有几分兴奋,事到临头时则倍感紧张——事实上,直到如今,每到开学,哪怕是上“旧课”,我也是如临大敌。可能是因为心理素质不好吧,容易自我怀疑、自我施压;也是因为时代日新月异,你一不留神,可能就会被淘汰。应对的办法,没别的,就是疯狂地备课,看许多的书,查很多资料,做很多笔记,学习研究新的教学方法,熬夜。唯有这样,才能保证站在讲台上的自己,是从容自信、挥洒自如的,才能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上完课,如释重负之余,也有新生之感。人生就是如此吧,你必须要不断应对诸多挑战,来保持自己的活力或曰竞争力。


兴趣爱好


1 平时您有什么个人爱好呢?


我的网名叫“三重奏鸣”,指的是我有三大爱好:自然、文字(写作)、音乐(古典音乐),当然还可以加上一个“摄影”,它是隶属于“自然”的,是纪录自然之美好和神奇的工具。所有的事物中,我最爱的还是“自然”,尤其是植物,那似乎是人生的终极慰藉和信仰。幸运的是,这些爱好,大都可以渗透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与学生分享。


2 您最喜爱的书、最喜爱电影是什么呢?(可谈谈之所以喜爱它的原因)


因为长期教外国文学,读过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是自己深深喜爱的。一方面,我喜欢对人性或世界有深刻洞察的作家作品,一方面又偏爱有自然情结的作家诗人。譬如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玩笑》,梭罗的散文《瓦尔登湖》等,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川端康成的《古都》、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等等。中国作家,如古代的陶渊明、李白、苏轼、张岱等,当代的这些年读的少,也不太系统,大都是散文和诗歌,譬如史铁生、刘亮程,余秀华、李娟等等。对安妮宝贝(庆山)也迷过一阵。


由于精力有限,电影我看得不算太多。近两年,比较喜欢的电影,国内的有《冈仁波齐》,《我的诗篇》,国外的,当属法国纪录片《脸庞,村庄》。《冈仁波齐》是一部拍得像纪录片的故事片,以冷静节制的风格展示了藏民信仰的执着;《我的诗篇》是一部众筹放映的纪录片,展示了几位底层工人的生存境况和他们的诗歌,那些诗既有生活的痛感,也有心灵的力量,非常触动我。《脸庞,村庄》,记录的是一位年近九十的女性艺术家和年轻的搭档一起,在乡村漫游,给遇到的普通人拍照,并经过有创意的设计,将巨大的肖像照片张贴在当地建筑外墙上,由此产生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各种互动,非常温暖,非常有意思。老太太虽年老眼花,腿脚不便,但童心创造力犹在,可爱极了!或许,这是我向往的老年状态吧!



殷切希望


1 您对学生有什么期许呢,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呢?


学好专业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质,有安身立命之本;同时培养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爱好,多接触大自然,让心灵丰足。


胡向玲老师喜欢文学,热爱教书。同时对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总是以高标准高要求的严律于己,学习研究新的教学方法,看许多的书,查很多资料,做很多笔记,保持与时俱进,保证自己的教学内容不被时代淘汰。她相信,唯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从容自信、挥洒自如的站在讲台上给学生呈现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也给自己教师身份一个满意的答复。
        胡向玲老师个人也算是兴趣广泛,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充实自己。她也祝愿每一个安财的学生能在大学中收获知识,提升自我,实现梦想。


“我最喜爱的老师”投票活动已经开始,大家可以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投票页面为自己喜欢的老师投票哦~(请在校园网或vpn环境下打开)


编辑 / 汪青贤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