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的初恋
美学视域下的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2018年6月14日,在实验小学南校区多媒体教室,音乐组的孙飞凤老师和美术组的沈美宇老师,向全校展示了一堂音乐与美术的融合课例《萌鸡小队》。以“认识萌鸡小队”“加入萌鸡小队”“装扮萌鸡小队”“我们的萌鸡小队”“萌鸡家族的狂欢舞会”为主线,层层深入,让孩子们畅游在角色体验的奇妙世界里,充分享受角色扮演的乐趣。
A.激情
B.艺术
C.爱
D.喜悦
2018年|6月
美术 沈美宇
音乐 孙飞凤
美
音乐与美术,两门“和而不同”的艺术学科,在初次的“相知”与“相恋”中,尝试着合作、互通与交融。这是音与画的交融,动与静的结合,虚与实的相间。正如青涩的初恋,有些许生涩却不失纯真,有些许悸动却饱含激情,纵有些瑕疵却难以掩瑜。
学
课堂中,精彩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调动了孩子的所有感官来参与的课堂:卡通形象,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造型装扮配上音乐游戏,获得角色的情感体验;运用彩纸和画笔表现萌鸡形象,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节奏诵读与表演唱相结合,创编多种萌鸡形象的舞蹈律动,培养想象、创造与表现能力……整堂课体现出具身性、融合性、互补性、愉悦性等现代美学课堂的特点。
头饰装扮
服饰装扮
音乐表现
狂欢舞会
孩子们的创作
欢乐的小萌鸡
学生作品
我们的萌鸡形象
老师的萌鸡形象
我们的服饰装扮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一
基于教材特点的创造构想
美术学科在这节课的课程设计中运用了动画片中的人物色彩、造型的元素以及人物形象,音乐学科运用动画片的“主题歌”、“片尾曲”的音乐元素,以及现今流行的一些有关“小鸡”的流行舞曲、歌曲,融入到课堂中进行串联、表现。如《小鸡进行曲》的进行曲风格用来舞会的入场,《小鸡舞》用来庆贺成为萌鸡家族的一员是的舞曲。
二
基于游戏活动的人文渗透
结合动画片中的育人故事,在课堂总结中告诉孩子们要相互友爱、互帮互助,才能建构一个温馨、愉快的大家庭。从小小的课堂引申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思想,是这堂课的文化核心价值。
三
基于教学互通的融合互补
融合不是想融合就能融合,它一定是先进行碰撞后产生火花,再在火花中产生灵感,再碰撞再发生,再生成再交融的过程。真正的融合是自发性的共同探究,它需要老师们非常默契的合作。心只为一个方向,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让美学理念真正在游戏中实现和施展。让孩子们充分在课堂中享受音乐的快乐,享受创造的乐趣。
参与观摩的各位教研组长及老师们认为,虽有瑕疵,但不失为一次生动而有效的尝试。
彰
显
互
补
充分利用学科特质进行“互补”
互 补
美术作为表现艺术最典型的的学科,色彩有没有情绪,造型有没有节奏,有没有动作和形体感,这就是一种互补。音乐的角色律动缺少了美术的装扮,就会显得单一、枯燥,没有趣味性。童真、童趣的角色扮演需要美术中的造型、色彩的设计,通过美术元素表现自己独特的性格与想法。再通过音乐的律动表现,施展出孩子们真正的快乐情感,激发孩子的表现潜能,真正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
彰 显
在互补的过程中彰显“学科特质”
美学课的创新,不是靠传统的灌输式去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孩子自身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得到彰显。如:音乐节奏的设计、动作的设计是否和美术中的造型相结合。在课堂中,我们看到音乐的节奏与美术的图画相关联,看懂图画排列的图谱,再用音乐的节奏念出来、唱出来、表现出来,这就是彰显。再如帮老师设计头饰,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的彰显,孩子会通过已有的经验在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加工、改造,创作。
领导点评
南区多媒体教室
王新刚 副校长
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术主要的元素是色彩、造型,而音乐的主要元素是节奏、旋律。从独立的教师角色转向音乐、美术两位老师相互交融的角色互动,在课程细节上还有待改进。
陈建文教导
音乐组组长 景文东
刘亚英主任
美术组组长 张新涛
如何通过美术的特点把音乐的元素彰显出来,又如何通过音乐的节奏,动作的设计把美术的元素彰显出来。如何用色彩、表情来体现课程中欢快、热闹的情感基调。如何将服装的造型设计上采用更多的材料,和音乐的元素结合起来,比如铃铛、音符等等。这些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与深入探讨。
01
02
一堂好课,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融合”,课程视野与儿童立场的融合,教师解读与学生理解的融合,学科语境与儿童心境的融合。大多数的融合,都需要经历一个“初恋”期,否则,怎会有舞步的娴熟、追寻的热烈与自然的灵动?我们的课堂,不正需要这样一种“青涩的初恋”么?
执笔:孙飞凤 王新刚
制作:孙飞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