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年6月15日生于挪威卑尔根,挪威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
格里格的作品大多以风俗生活、北欧民间传说、文学著作或自然景物为题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第一人。因为他音乐中具有迷人的挪威气质,也被人称为“北欧的肖邦”。
1874~1875年间,格里格为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写过2段音乐,后来选出8首重新配器,分别编为两部管弦乐组曲,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戏剧原著采用挪威民间传说,通过青年农民培尔所经历的光怪陆离的冒险生活(如战胜山魔、掠财致富、异国漫游等),嘲讽了追求权力与金钱的私欲,讴歌了淳朴、自然的生活理想。格里格还为戏剧写了一系列充满诗情画意、色调丰富的配乐。如《晨景》中音乐如一股凉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谥的田园气氛中,衬托着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颤动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脉动; 《山魔的大厅》中那种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乐给人难忘的怪诞印象; 《奥塞之死》是培尔在弥留的母亲床前的挽歌,忧伤的旋律如长眠前最后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尔维格之歌》则是全部配乐中的杰作,它以晶莹透彻婀娜多姿的民歌风格,刻划了索尔维格温顺、纯洁的性格和心灵。此外,在一些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片断里,如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既文雅轻盈又热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 ,都由于绚丽多彩的配器色调而独具魅力。
他的具有卓越艺术成就和民族特点的作品,还有早期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 (1868),弦乐曲《两首悲调》 (《创伤》和《晚春》,1881)、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 (1867)、c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1887)、《g小调弦乐四重奏》 (1877~1878)、 《e小调钢琴奏鸣曲》 (1865)。为纪念丹麦民族戏剧奠基者、戏剧家L.H.B.霍尔堡写的《霍尔堡康塔塔》和钢琴组曲《霍尔堡时代》 (1884,曾改编成弦乐组曲);以民歌主题写成的标题幻想性小品《g小调钢琴叙事曲》 (1876)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格里格在钢琴抒情小品里的思想情趣和清新的格调。
祖宾-梅塔指挥演绎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第一组曲第一首《晨曲》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第二组曲第四首《索尔维格之歌》
2015柏林森林音乐会 郎朗演绎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