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总算可以吐槽《爱乐之城》的音乐水平了吧?

2021-11-25 23:24:30

奥斯卡结束了,这也是虹膜最后一篇关于《爱乐之城》的文章了。


之前我们登了多篇肯定、赞美《爱乐之城》的文章,如下:


批评《爱乐之城》很容易,但这部电影的颠覆创新怎能埋没?

如果你不喜欢《爱乐之城》,也许他的主创能改变你的看法

《爱乐之城》关系到电影存在的最根本意义


可是这不代表我们就不会登批评它的文章了,任何电影都要多听正面和负面的意见嘛。


下面就是一篇从音乐角度吐槽影片的文章。刊登这篇文章和《爱乐之城》没拿到奥斯卡没关系,就算昨天拿了,今天也是登这篇文章。


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因拍摄音乐类电影名声鹊起,但从《爆裂鼓手》开始,对他的音乐观点的批评就不绝于耳,这值得我们重视。


文 | 文盲羊
艺术硕士,现居旧金山,成长中的作曲家与声音艺术家


片名「La La land」,意为「奇妙的幻境」。


这里的洛杉矶是复古的颜色,堵车的高速公路上可以无忧无虑地唱歌跳舞。雨夜的洛杉矶影院里,一群群年轻男女沐浴在「La La Land」创造的梦境里无法自拔,她短暂地治愈现实的烦恼,让人重新回味了梦想与爱情的温度。



歌舞片的魔力就在于此,她给索然无味的生活题材穿上华丽的音乐外衣,男女主角走着走着就与路人一同跳起踢踏舞来,说着说着就开始了美妙的独唱、二重唱或三重唱。任何微小的动机都可以转化成音乐,那里的世界纯粹而美好。



然而作为一部包揽14项奥斯卡提名的歌舞片,影片中对各种音乐流派透露出的的狭隘理解令我感到非常不安。


导演对于爵士乐的怀旧情怀影射在了男主人公Sebastian身上。爵士乐被高高摆在圣坛上,哦不,其实是爵士乐中某个特定时期的特定流派(bebop)被高高摆在圣坛上。



从影片里透露出对电子合成器键盘贬低的态度可想而知融合爵士、自由爵士等1960年之后的新音乐实验一定是不能被怀旧的男主角接受的,似乎只有在高雅的斯坦威上弹出的爵士才是男主想要拯救的所谓「pure jazz」(但没有任何人知道什么才是他的pure jazz)。


事实上,每当Sebastian在钢琴前抛弃圣诞颂歌,开始弹奏自己热爱的爵士即兴时,指尖下流出的却是那段华尔兹主题曲,很好听,但跟爵士丝毫没有半点关系,这是本片配乐创作上的最大缺陷。



泳池派对上Sebastian所在的乐队正在弹奏80年代红极一时的流行电音'Take On Me',然而在导演眼中,这是对一颗怀有高尚的「复兴爵士乐」理想的灵魂的贬低,却不知道这首曲子代表的流派也反映着一代人的青春,正像摇滚反映着上一代人的青春,而爵士乐反映了再上一代人对于种族及历史的记忆。


约翰·传奇饰演的Keith所在的乐队The Messengers显然代表着如今主流音乐的大众审美趋势,一晚1000美元的世界巡演,在影片中却被塑造成男主角万不得已出卖灵魂的将就之策。


然而约翰·传奇本人在乐坛中正代表着如今主流音乐的大众审美趋势,不知他本人出演这个角色是否感到阵阵尴尬?


John Legend(中)


现实生活中像Sebastian一样凭着自己的喜好评判别人的人却也不在少数。不久之前与同为音乐系的欧洲闺蜜吃饭,她说,最讨厌刚开始约会的男生追问「你最喜欢哪个作曲家」或者「你最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一类的问题。


「我没有『最喜欢』的任何东西,」她说,「有许许多多能够启发我的作曲家和音乐,我怎么可能只说出一种?一旦我说出一个答案,仿佛就要开始被审判,似乎喜欢古典的人就应该是这样的, 而喜欢爵士的就应该是那样的。然而这都是刻板印象。」



导演对于好莱坞黄金时代浪漫爱情片的致敬却忽略了这样的爱情观在21世纪显得十分别扭和过时,只可惜21世纪的观众们依然卖账。


男主角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孤芳自赏,开着古董车泡妹子,不允许约会的姑娘不喜欢爵士,却允许自己付不起账单。


他说,爵士乐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你一定要现场感受,但镜头切换到了爵士乐吧,音乐逐渐淡出,听到的只有他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的爵士情怀——这与Mia此前所说的「我对爵士乐的理解仅限于电梯内的罐头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Mia这个角色的背景与梦想,在Sebastian的滔滔不绝之下显得十分苍白。她努力地打工、面试为了实现自己当演员的梦想,然而却因为Sebastian一句话转行当编剧。她初当编剧,失败了一次便跑回老家,而她后来的幸运转变也是托Sebastian的福。


与Sebastian相反,作为观众的我们听不到她这个人物内心深处对于梦想的看法,要不是艾玛·斯通一颦一蹙一嗔一笑间都充满戏,Mia只能是一个依附在Sebastian上迷妹般单薄的存在。



除此之外,本片关于梦想的价值观树立让我困惑。在好莱坞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梦想似乎永远只与名利双收画上等号。在银幕中男女主角沐浴着成功光环的这块「爱乐之城」上,我仿佛看到现实中遍地都是梦想破碎的尸骨铺成的洛杉矶。


梦想让人变得自大和固执,只听经典爵士的Sebastian,拒绝爵士之外的其他音乐,将自己视为「挽救爵士乐的最后一名白人战士」,反而不审视自己是否过于狭隘。


影片一开始时Sebastian一边放着Thelonius Monk的日本民歌的黑胶唱片一边练习,与之后他在J.K. Simmoms开的饭店弹圣诞歌曲的一幕对比之下略感讽刺。



他崇拜的Thelonius Monk是一位可以将听过一遍的日本传统民歌无拘无束地改编成爵士乐的大师,更别提历史上被无数爵士乐大师改编过的圣诞颂歌。


但Sebastian,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弹出了一段华尔兹般的流行旋律(这也是影片里第一次出现'Mia & Sebastian'的主题曲),在音乐上完全脱离了轨道,令人瞬间出戏。


没有《雨中曲》中令人眼前一亮的诙谐与活力四射的舞蹈,也没有《西区故事》里爵士与古典大融合的深度与震撼,更没有《芝加哥》里豪华的爵士乐大餐与激动人心的剧情,只有走不出自我的小家子气和一条极其普通的旋律,在洗脑八遍之后竟也会带着剧情的温度与回忆令人鼻酸。



成为经典到底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斯通在面试场景中的独唱曲'Fools Who Dream'里平淡的唱腔,让我十分想念《悲惨世界》十周年演唱会上Ruthie Henshall令人心碎的诠释,声音细腻,千回百转。


当最终爵士吧里眼花缭乱的灯光收成一注聚光灯聚焦在Sebastian身上,指尖下流出的那段被重复多遍的华尔兹主题曲时,我的出戏感也达到了高潮。



我多么希望他指尖下如《雨中曲》或《爵士春秋》一类的经典旋律——带有我们这个时代深刻印烙印,可以传唱到未来的经典旋律。


毕竟像Keith说的,「你沉湎于过去,但爵士乐是关于未来的。」 爵士乐不能停留在过去,任何类型的音乐都在时间的长流中不断地演化,与别的体裁不断融合发展,没有什么是所谓纯粹的。


歌舞剧的未来靠的也不是对过去的盲目崇拜,我们这个时代有我们自己载歌载舞的理由。


有很多新式的爱情可以用歌舞诠释,有很多的社会的问题可以靠歌舞影射,有很多诙谐幽默可以靠歌舞表达,也有很多悲伤可以靠歌舞治愈。但复制经典是成为不了经典的。



合作、投稿邮箱:irisfilm@qq.com,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如果你不喜欢《爱乐之城》,也许他的主创能改变你的看法

《爱乐之城》关系到电影存在的最根本意义

如果今年只买一本电影书,那只能是戈达尔的《电影史》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