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周末】电影中的经典音乐

2021-11-30 02:48:44

“如果不曾發明語言、文字,那麽音樂是否可能成爲心靈溝通的唯一方式?” 

           ——法國作家布魯斯特

 

自電影這門藝術出現以來,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接受和喜愛。爲電影配樂也成爲了一項必不可少的因素。通過觀看各類影視作品人們不難發現,觀衆自身會隨著電影情節或歡喜或悲傷的原因,不止是單純的故事情節、鏡頭運用或文字表述,凡是能調動情緒的地方,都會有音樂在伴隨並進行著渲染升華。    

 

早期電影雖是默片,但導演和藝術家們就已經開始嘗試用古典音樂爲電影進行配樂,以此來豐富藝術表現效果。,其中就有一段爲顧客理發的場景,主人公的動作與樂曲節奏相吻合,營造出一種幽默的效果。

 

此片段采用爲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之作《匈牙利舞曲第五號》,這也是這位德國作曲家最廣爲人知的作品。此曲音樂歡快,節奏鮮明,極具吉普賽民族的音樂風格。

 


吉普賽音樂旋律經常采用匈牙利民間音樂,作品運用大量附點音符(音符排列順序爲一長一短),整曲由慢至快。其中慢速部分(拉蘇Lassu)以抒情爲主,用以表達憂傷,快速部分(弗利希Friss)則熱情奔放,令聞者不禁想要翩翩起舞,最後整曲在熱情奔放的旋律中結束。在古典音樂中,被樂迷所熟知的這類音樂作品還有匈牙利著名鋼琴家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及維托裏奧·蒙蒂(Vittorio Monti)所作的《查爾達什》。

 


在卓別林所出演的電影中,有一部影片《淘金記》。電影從第78分56秒開始,導演采用了俄羅斯作曲家尼古拉(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的成名曲《野蜂飛舞》。

 

樂曲速度之快節奏之緊湊一直被大家爭相效仿,最後居然變成了演奏家們的競速比賽。樂曲中飛速跑動的音符原意用來表現大黃蜂的飛行,此曲非常具有畫面感,在電影中則用來展現主人公在房屋倒塌前的緊張心情以及手忙腳亂的場景。

 



大衆對電影的審美要求與之俱增,使得電影導演對古典音樂的選擇與運用日趨上升。通常來說,一部發人深省的影視作品經常會選擇同樣具有藝術內涵的古典音樂與之相匹配,畫面與聲像的交互進行、協調性與對比性的産生與不斷發展,才使得電影作品的意義更爲深刻,更具思想性。     

 

最能當之無愧地體現上述內容的電影非《V字仇殺隊》莫屬。電影中兩次炸毀大樓的音樂(分別在影片第10分20秒,以及第2小時2分27秒),節選自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1812序曲》結束樂段。

 

這首樂曲原本是爲紀念1812年俄法戰爭而作,作曲家在樂曲中采納兩國國歌《天佑沙皇》及《馬賽曲》進行改編創作,借以表現兩國交戰的場景。樂曲結束部分在俄國國歌及炮火聲中結束,意爲展現俄國成功擊退法國取得戰爭勝利。

 

在部分露天演出中,樂隊也曾經真正啓用過大炮來增加演出效果。由于這首樂曲的背景剛好與此部電影中導演所鋪設的背景有著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人民對政府的態度,從一開始的沈默到結尾處的爆發),所以導演先後兩次運用這段音樂爲主人公炸毀建築進行配樂,此舉也是爲影片的後續部分所做的鋪墊。



来源:老坑文化艺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