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鼓声声不绝—这样牛气的乐器竟然是阳城人做的,牛!

2022-02-27 23:00:45

 车子在晋阳高速公路上行驶,只见青山绿水阳城美景映入眼帘,中华始祖山析城山、‘汤祷森林’、‘十凤齐鸣’等故事浮在眼前。

        我们出北留高速公路收费站来到南留村。制鼓艺人郎小满的房舍立于眼前,走进农家小院,只见院内放着制鼓木鱼和料材,北房主人郎小满正房,室内有擂鼓、战鼓、板鼓、挎鼓,东北有一间小屋便是郎小满的“制鼓工厂“。

        郎小满,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南留村人,祖籍阳城县东冶镇郎山,清道光年间落户南留,距今有二百年历史。据郎小满讲,嘉庆与道光年,晋城地区八音会和本地上党梆子盛行,但乐器甚少,先祖郎培学爬山涉水、历经艰辛,远赴苏洲学艺,由于老实厚道、做事麻利很受老板信任与赞赏。在苏洲学艺几年后返阳,落户于南留。遵照‘传男不传女’祖训,少时郎小满就跟父亲学制鼓。23岁上从父亲手接过这门祖传制鼓手艺,三十七年来,他秉承祖训,精益求精,技艺誉满三晋,据他讲应是六世传人。

        一面鼓的完成,首先需要解板,把椿木、槐木等木才切割成弧形进行烘干,然后再将木片拼接起来制作成鼓腔,之后要经过抛光、上腻子、上漆等工艺,一个初具雏形的鼓腔就制作好了。接下来就是鞔牛皮了,也是制作一面好鼓最关键的地方。牛皮质地坚硬,需要长时间用水浸泡松软。把牛皮固定、拉好、绷紧后,就爬上鼓面开始了踩鼓皮。踩鼓皮是为了让鼓面绷得更紧,声音更洪亮。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制鼓经济效益也不好,没人学制鼓,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干这种事,也没有办法的,他们也不想学,徒弟也没有,没有人做。做鼓,我会做,总是要做的,不能让祖传手艺失传,现传艺给儿子,让他传承,让老祖宗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手工制鼓技艺世代相传!”在郎小满不善言辞中,透露着一种质朴的执着,他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像常年居住在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样,他其实知道外面挣钱的机会更多,然而基于对做鼓的热爱,对黄土地的眷恋,他们选择做一个不离不弃的传承者,默默耕耘。【张引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阳城咨询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