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元旦晚会,你是主持、唱歌还是演小品?丨豫记

2021-05-08 02:39:13



梁永刚丨文

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我的音乐,是语文老师教的


最近几天学生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班上一年一度的元旦晚会,以此庆祝新年的到来。望着杂货店里这些似曾相识的色彩鲜艳的彩带,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许多年前我在一所乡村中学读书时,和同学们一起筹备元旦晚会时的一幕幕情景,在记忆的长河里清晰地浮现出来。




记忆中第一次筹备元旦晚会,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我在一所乡村中学读初中一年级,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师范毕业后新分到我们学校的魏老师。

 

课余时间,魏老师教我们唱歌,记得她教会我们的第一首歌就是《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首能够从头到尾唱完整的歌曲,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对我的启蒙也在于此。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音乐的妙不可言的东西,虽然我五音不全老是唱跑调,但歌声的种子自此却在我的心田中扎根发芽。

 

乡村中学的第一次元旦晚会


大概是在那年的十月份吧,步入初中生活也仅仅是两个月的光景,魏老师在班上宣布了一个特大消息:为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班将要举办一场元旦晚会。大家顿时一片欢呼,无比激动。

 

毕竟,举办元旦晚会在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是破天荒第一次,除了我们的满腔热情,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

 

在魏老师手把手的悉心指导下,我们的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主持人的确定并不算困难,班上有一个女生曾经在全乡的演讲比赛中获得过第二名的好成绩,晚会的主持人非她莫属,毫无争议;平时排练和晚会当天需要的音响设备也落实到位了,班上一位家境殷实的同学自告奋勇说,将家里那台新买的录音机拿到学校供大家使用。


 

最难办的当属节目的确定,一台晚会至少需要十几个节目吧,可我们将全班50多个同学逐一问过后仅有五人报名,且全部是独唱。

 

其实这并不怪同学们参与积极性不高,问题是在那个偏僻的地方,我们小学五年没有正儿八经上过一堂音乐课,对舞蹈更是一窍不通,仅会的几首像《铁窗泪》、《大约在冬季》、《天竺少女》之类的成人歌曲,也是从收音机里学来的。

 

眼看离元旦一天天逼近,可恼人的节目单却一片空白,我和其他几位同学心急如焚。魏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抽了班上几名有一定唱歌基础的女生,决定排练一个小合唱,以备应急之需。可能是急中生智吧,当时我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向魏老师表态:我出两个节目,一个是相声,一个是小品。


 

其实当时我仅仅是脑子一热,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接下来,为了兑现我信誓旦旦的诺言,我着实费了不少心思。晚上睡在床上,我脑海中一遍遍回忆着我所看过的历年春节晚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绞尽脑汁和搜肠刮肚,我初步锁定了一个关于吹牛的相声和一个关于拔牙的小品。对于表演者的名字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我只是记住一些大概的内容,剩下的全靠自己发挥了。


很快,我找到了一位和我搭档演小品的男同学,又说服同桌和我一起说相声。小品的排练很顺利,不用说多少台词,只需把动作做得夸张一些就行了。而相声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当年电视中那个关于吹牛的相声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我凭借着回忆的内容,不时和同桌将一些新内容添加进去,经过两周的反复修改终于定稿。


 

可能是同学们受我不知天高地厚排练相声和小品的感染和影响吧,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大家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喜爱武术的男生,自编了一套拳法,尤其是那个漂亮的鲤鱼打挺,看上去还真像回事;有一位同学的父亲是位坠子书艺人,硬是缠着父亲教给他一个经典小段,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苦练;还有一个个子不高却很敦实的男同学,模仿霹雳舞和太空舞的动作自编了一段舞蹈,中间还添加了不少诙谐幽默的元素,颇有些喜剧的意味。

 

迸发的文艺细胞


正式演出那天,魏老师还专门把几位校领导请到了现场,教室内外挤满了前来观看演出的外班学生,场面十分壮观。随着舒缓的乐曲从录音机里流淌出来,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博得了大家的满堂彩,一时间掌声雷动。

 

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苦尽甘来,什么是引人注目,随着那一次次经久不息的掌声,几个月来为筹备元旦晚会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化为了无以言表的兴奋和激动。



 

在我的三年初中生活中,这样的元旦晚会一共举办过两次,后来由于工作调动,魏老师离开了那所学校和她教了两年的学生,加之初三课业繁重,即将迎来不亚于鲤鱼跳龙门的中招考试,起早贪黑的学生们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再也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筹备元旦晚会了。

 

不过,随着我考入平顶山师范,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体内埋藏已久的文艺细胞又被激发出来。由于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爱好文艺的人大有人在,进入师范后我们举办的第一次元旦晚会上,我除了和另外一位同学合作表演小品外,还演奏了一曲笛子。

 



有一年的元旦晚会,我还心血来潮专门创作了一首歌颂美好校园生活的诗歌,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标题是《平顶山师范,我对您说》。

 

十七八岁正是怀揣梦想的年龄,我的诗朗诵激起了同学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遐想,一时间掌声雷动,把那年的元旦晚会推向了高潮。时隔多年,我早已把那首诗忘到脑后了,可同学聚会时不少人还对那年元旦晚会上的超常发挥津津乐道,说起来仍是一脸激动。


作者简介

梁永刚,男,1977年生,汉族,河南平顶山人,散文作品《风吹过村庄》2016年4月入围首届浩然文学奖,。


推荐阅读

红薯变凉粉要经历怎样的脱胎换骨?

一把寻常的豌豆,居然可以做出这么多美食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