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了音乐性,宋词将失去一切

2020-12-03 03:18:51


喜欢唐诗宋词的读者其实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诗人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一般来说都喜好音乐,或操奏乐器、或咏歌唱和,有着较高的音乐素养。

不少作者更兼诗人、音乐家、画家于一身的。如著名诗人王维等就是琵琶演奏的高手,由他作曲并演奏的《郁轮袍》更成为流传千古的琵琶名曲。

 

出于对丝竹管弦的喜爱,诗人们必定会将儒雅的诗人气质和音乐素养,交织于创作之中;他们用文学语言丰富了音乐,又用音乐使文学语言得到了升华。

丝竹管弦之声与诗词融为一体,渗透于诗句之中,诗意的抒情,又不失激越的演奏特色这也应和了中国的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都讲究“意境”这最高的审美追求。


通过丝竹管弦传达了唐诗宋词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或寄无倚伤怀之心绪,或抒伤春悲秋之情怀,或感战争别离之残酷,或诉谪迁失意之不平,或感时伤事中怀古追远、思友念故思妇念远,田园清趣隐逸情怀等意象被赋予重要内涵,而被后人所喜爱和传诵,。

 

比如宋朝。由于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

,将其看作“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的影子。

这时古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一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现存最早的琴歌。


虽然后来宋词的很多乐谱已失传,但是词本身的音乐性依旧很强。这种音乐感来自于词所规定的字声的平仄组合,句式的错落所带来的旋律,让如今的读者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雄壮,或沉郁顿挫,或细腻轻扬;或激越豪放;或婉约柔情;或幽怨凄凉;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之叠字的运用,既强调了凄苦孤独的心情,又赋予了整首词的乐律感。

 

这样的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

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顿挫、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作词也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

 


清康熙时编的《词谱》记载宋词有 826调2306体,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据统计《全宋词》共收录词人1330 多人,作品19900 多首,宋代词人创作风格各异,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它们灿烂存在,使词坛呈现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气象,既有区别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往往豪放而含蕴深婉,婉约而清新流畅、隐有豪气潜转。 


宋词婉约派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南宋时期还有许多杰出词人对婉约词风进一步开拓,宛如丛丛奇葩争胜,也不可能都用婉约一格来概括。比如姜夔的“清空骚雅”,史达祖的“奇秀清逸”,吴文英的“如七宝楼台”,王沂孙的“运意高远”、“吐韵妍和”,张炎的“清远蕴藉”“悽怆缠绵”等等。他们都是在词的音律与修辞艺术上精益求精,有时也在所作中寓托家国之感。 



豪放派则以北宋诗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等人开创,其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


南宋人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北宋豪放词,主要体现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解放,而南宋的豪放词则将词人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提升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靖康之变之后,中原沦陷南宋偏安的社会现实,给南渡词人以极大地刺激,词人纷纷引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最终使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


著名的古琴诗词则有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孟浩然因隐居而得高名,身为隐者怀欣然之气之《听郑五愔弹琴》,唐卢仝《听萧君姬人弹琴》,韩愈《听颖师弹琴》以及宋黄庭坚《听崇德君鼓琴》等等。


 白石道人即姜夔(1155—1230),则是南宋著名词人和音乐家,除了这些诗作宋代流行的词曲音乐现存最重要的资料就是《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其中配有曲谱的计有琴曲一首、《越九歌》十首、词调十七首。

这些作品都是现存宋词音乐的珍贵资料,它在词曲结合和曲调的结构、旋律、调式转换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我们从他的词作《暗香》及《扬州慢》ye1可以明显看出宋词的歌唱特性,尤其后者是写作者从湖北去浙江,路过扬州,看到扬州被金兵劫掠那种荒凉萧条的情景,感慨而作。


词中选取扬州遭劫掠后的典型景物,抓住其特征来描绘,渲染出清冷空寒的艺术氛围,在写景中又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化景物为情思,而自始至终,都紧紧为着突现“黍离之悲”这一主题,抒写了爱国情思。

这些词主题表现得鲜明突出在声律上,用“过、尽、自、废、渐、杜、算、纵、念”这些去声字,响亮悠长,唱时当跌宕飞动,要以“清寒”的基调唱出“黍离之悲”,如此深沉哀婉的感情表现得便会更加动人。

 


另有一位南宋词人张炎(1248—1320)对词乐也颇有研究,晚年著《词源》,该书分上下卷,列出三十个条目论述词乐和词文学,如“音谱”、“拍眼”条对法曲、大曲及词乐中的慢曲、引、近的节奏和唱法有所论述。比如在其《讴曲旨要》中对演唱时的发音咬字提出要求;在《结声正讹》中列举了六种犯调(转调)实例。


而在张炎的《管色应指字谱》中不但对照了当时所用俗字谱符号与工尺谱符号,还记录了大住、小住、掣、折等表达节拍变化的符号,并对照排列了八十四调所用雅乐调名、燕乐调名和俗字谱符号,对研究宋词音乐以及宋元以来宫调系统和记谱法的变迁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听琴品词,能入三昧,尤其是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听着古琴读古典的诗词文赋就是件很有趣的事。

无论婉约还是豪放,中国诗词的意境都如古琴的音色一样,是一种极度讲究蕴藉的文本;清而不浅,晦而不涩,疾徐相间,回环相照,情景相融,一唱而三叹,断断连连,。

诗句词间,总还是要在字与意的表述上留出一定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添加。

没有了琴腹中那个空留的洞口,再美的弦也会失去了共鸣的颤动。


原文为薛依云的《唐诗宋词的音乐性与丝竹管弦》,编辑时有删改。

——(完)——

(图片源于网络)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