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中国有嘻哈”的观众朋友们都听过这句口头禅“DJ,drop the beat”(意思为DJ,来点节奏)。
正所谓无DJ不嘻哈,作为嘻哈小组的我Fancy阿乐有必要在这一期为大家普及下DJ文化。
@ MC.阿乐
China
DJ只是职业不是音乐风格。DJ,英文全称DiscJockey,可以翻译成唱片骑师。DJ是随HIPHOP文化发展起来的。DJ发展到现在,意思已经完全清晰化了,DJ只是职业,是职业名词,工作主要是打碟,是DiscJockey的缩写,并不是音乐风格,那些被错误叫成DJ的音乐实际为电子音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土嗨把电音错误叫成了DJ,所以他们才误以为DJ是音乐。DJ,指夜店等场所的打碟工作者。DJ在1940年起源,当时只是在电台里放CD的,DJ从来都不是电台主持人,当时只是放单曲,后面发展为现在的打碟。一直都是职业不是音乐风格。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有DISCO存在,DJ那时候只是在幕后的节目主持,1972年"Wild Cherry(野樱桃)"乐队的一首"Play that Funky Music"才能算是DISCO的真正起源。这种音乐风格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马上受到广大青年朋友的青睐,后来被命名为 “Funky”,参与了一些演唱、音乐制作和演唱会的主持等幕前工作,还不能称为专业的“DJ”。
到了1981年,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时代--霹雳舞的时代--出现了。霹雳舞的一直风格延续至今变成了大家知道的一种风格。他们同样源自黑人街头音乐,有着同样的特点——就是在97年风靡一时的“RAP”。“DJ”在1981年便正式由幕后转到前台,负责在各种音乐中挑选出适合的音乐放给客人们听。当时还没有CD啦、LD啦,DJ只是在玩一些叫做“Record”就是我们称之为胶木碟或唱片(其实就是黑胶)的东西。
唱盘机的发展,不要以为这无关紧要,没有唱盘机就不会有DJ的存在但鲜为人知的是“Technics 早在1979年就出产了第一台专业的唱机,为DJ这一特殊的行业奠定了基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DJ们还不会充分发挥唱机的优点,只是机械的操作。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不知谁发明了一种叫做scratching records(搓碟而已 控制碟片的转速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是黑胶的特性所导致的 其实挺过时的...不过算是复古)的玩法,把DISCO推向了它第一个高潮。之后,DISCO在卡拉OK出现的强力冲撞之下消沉了数年,在95、96年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再次席卷世界,它又回来了。
21世纪是DISCO以及DJ的全盛时期,各种新风格的音乐层出不穷,搓碟的手法越来越不可思议。
从七十年代“周末夜狂热”的Disco Fever开始,到八十年代的摇滚乐、Motown的灵魂蓝调,以及八十年代末期的House旋风、美国的Hip-Hop黑潮,九十年代初期的Rave文化,一直到世纪末各式各样的电子舞曲层出不穷的转变,DJ的工作以及技巧也不断地推陈出新。经历如此的世代转变,DJ文化不但没有没落,反而越来越受世人的敬重以及宠爱,因此投入DJ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有鉴于此,这篇教学,让想要加入音乐行列的朋友可以对DJ的工作以及技巧有初步的概念。原因无它,传统唱机可做出磨碟效果(Scratch)、比较不会跑拍、剩下多少刻痕可播放一目了然、想一直重复歌词中的某一句话或拍子(须两台唱机播放同一首歌)Cue点很好认等等都是CD Player做不到的;看过世界DJ大赛录音带的人就知道竟然还有参赛者跳到唱机上面用\"那个地方\"代替手来耍DJ技巧。当然CD Player也不是没有优点,像加快速度时可设定音质保持不变(传统唱机加快时会变成较尖锐的声音,有时甚至男声会变女声)。播放CD时可即时得知该首歌的BPM,而最大优点:一片CD可容纳十多首歌不用频频换碟。
文本整理 乐乐·
本期编辑 锁锁
Respect
每一个DJ
嘻哈不死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