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05:53:19
音乐有其尺度,浸润在生活中。 然而有一天,这尺度僵化成了规则,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人们惊呼,音乐成了高高在上的圣物,少数精英的专属。 然而,你是否听到,音乐精灵在牢笼中的哭泣? 你是否还记得,初民们的第一声歌唱? 我们记得。 ——达达音乐,只为真正的音乐而生。 我们的口号:三观要常毁,毁毁更健康!
关于电影配乐有个神句:好的电影配乐,是让观众能在看完电影之后忘掉的音乐。什么意思呢?电影配乐是电影的一个局部,其目的,还是推动和促进电影的表达。电影艺术作为欣赏对象,观众若是在欣赏完了以后对音乐印象深刻而忽视了电影,那么这一定是失败的电影艺术。就如我正在奋笔疾书,文思泉涌,渐入佳境之时突然钢笔没水了,写作没法进行下去,这时我才会意识到钢笔的存在。整体出了问题,我们才会注意到局部的存在。也就如交响乐队演出,观众若是只对某一种乐器比如铜管印象深刻,那多半也是局部出了问题,才影响了整体的艺术表达。
失败的电影往往是“戏不够,乐来凑”。典型的例子比如某些烂恐怖片,明明一点都不恐怖,却靠极其尖锐刺耳的音乐刺激着你的神经,给你带来生理上惊吓感。你被吓到了,却还要骂,这是什么烂片?配乐成了烂片的帮凶。再比如韩剧,众所周知,韩剧中的哭戏是一宝。可那些演员尽管颜值爆表,可演技多半不敢恭维:表情僵硬(整容后遗症?),表演做作,分分钟让人出戏。于是导演派出配乐救场,煽情的音乐如同催泪弹般将我击中,当眼睛发酸要掉眼泪的时候,心里却骂它太廉价,总有一种被它算计了的感觉。从此之后,每听到哭声,便会幻听到《冬日恋歌》的主题曲,此阴影常年挥之不去。配乐再次成了烂片的帮凶。
好的例子比如《辛德勒名单》中的这一段,德国士兵对犹太人的住所进行再次搜索,把本在藏在地板下,衣橱里,钢琴中的犹太人一一揪了出来。这个时候,一位德国看到了钢琴,便坐下来弹巴赫,弹的是巴赫的a小调前奏曲(选自第二套英国组曲,不过由于我弹过这首曲子,对她过于熟悉导致我这个时候经常会出戏)。喧闹声,脚步声,枪声与巴赫的音乐混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奇妙的搭配。
这里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
1、巴赫在德语中是小溪的意思,但他的音乐是大海,有着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里的巴赫就代表着德国人与德国精神,面对犹太人如同坦克一般碾压过去;
2、,,可见他们有多么冷血。
虽然用了如此著名的巴赫的音乐,但这个段落几乎让人忘掉了巴赫而被电影艺术深深震慑,,手法却又如此简洁。在优秀的电影作品中,音乐的运用往往是比较简洁朴素的。
《辛德勒名单》到了高潮部分,就用了那段著名的《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单主题)。其实也是相当的素(不过我个人觉得还可以更素),不像现在的一些商业片,差点没把你的耳朵震聋。小提琴的声音(小提琴大概犹太民族最喜欢的乐器之一,爱因斯坦也爱拉)从画外轻轻地传进来,仿佛就在不远处,有个无家可归的犹太音乐家在演奏。当然,这个时候,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终于要发力了。他写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音乐。为什么会感人至深呢?且看下图。
上图中的乐谱便是乐曲的开头部分。这首乐曲的重要动机便是下行的大跳音程,如此开头是从mi到la的下行五度。到了第二小节,更是有七度的下行音程,如此频繁的大音程下行在旋律中非常少见的。起到什么作用呢?现在我把音符连起来,如下图所示。
结合前段时间的股市暴跌,试想一下,如果你看到的不是乐谱,而是股市K线图,你会是什么心情呢?如此巨幅震荡的行情,会不会让你的心情跌至谷底了呢?
好吧,好歹是影片的高潮部分,请允许她有那么一点点煽情吧。但是我们会发现,此处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帕尔曼的演奏,都是相当节制的。正是因为节制,才与整个电影的灰色基调是搭配的。
总得来说,电影配乐都算个脏活儿累活儿,作曲家要根据导演的要求来写合适的音乐,而不能写得太出挑,以免喧宾夺主。好不容易写成功了,却又是绿叶衬红花,为他人做嫁衣裳。当然,为了电影艺术,总要有人屈居幕后的,但我们千万不能用衡量音乐艺术的标准来衡量电影艺术中的配乐,因为这完全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