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7 20:11:57
作为曾经的娱乐记者,我采访过很多音乐人,最早的毛宁、杨钰莹、蔡国庆、,到港台的刘德华、齐秦……我亲见了自己在唱片里、盒带里、音碟里认识的歌星,和他们聊音乐,说流行,甚至谈人生,但都因为存在一种说不清的距离感,还是觉得有些隔膜。也许是当时还年轻的我,被明星的耀眼光环所吸引,不能平和地走近这些音乐人。
直到去年采访了吴涤清老师,才开始接触本土的音乐人。也许流淌的都是相同的温州人血脉,我一下子就能亲近他们、理解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都不纯粹,温州人自古就有的经商意识,会让他们在音乐之外,开辟另外一条谋生之路,但他们对音乐的执着,甚至以商养音乐的担当,又令他们比一般的音乐人更纯粹。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有一拨温州音乐人,抱着吉他,唱着歌谣,走南闯北传播港台流行歌曲。他们组建乐队、团体,“贩卖”从收音机、走私盒带里听到的歌曲,只要打出“温州”的旗号,就能吸引到为数众多的听众。
“温州人一直走在前沿,对流行歌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当年温州音乐人的吟唱,让内地的听众知道了邓丽君、刘文正……流行就是一种时尚,温州人就是讲求时尚。”温州最早组建日月星乐队的音乐人、温州市流行音乐协会主席、温州市流行乐团团长何畏是这样认为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文化艺术修养上往往是贫乏的,当时很少有家长会对孩子在这方面有要求。何畏是幸运的,因为父亲是瑞安文化馆音乐干事,母亲又曾在文工团工作,他自小饱受音乐熏陶,用他的话来说,便是他从娘胎里就开始了音乐之路。
何畏又是有天赋的,他七八岁跟父亲学二胡,从此成为学校的音乐积极分子。到了初二,省艺校过来招生,400人招16人,他名列其中。
何畏更是不安分的,1982年,他偶尔在收音机里听到邓丽君、刘文正的歌曲,第一次接触,就被震惊了。他很惊讶,歌还能这样吟唱,这样动人,年轻的心,立马被吸引了。当时中国大陆歌曲形式单调,甚至僵化,把港台流行音乐打上了靡靡之音的标签,连何畏的父母都排斥。但流行音乐要么被封闭,只要盒子一打开,就会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而且是一发而不可收。1983年,何畏和一帮志同道合者组建了日月星乐队。
当年没有任何公开的讯息,没有任何公开的渠道,只能通过收音机、广播去收听、去学习、去模仿,完全凭想象去做。学校老师反对,何畏他们就利用寒假、暑假在温州做流行音乐。因为是温州第一支流行乐队,乐器都买不到,连架子鼓都是靠想象自己动手敲制的。就是这样一支乐队,创造的轰动效应是现在人所想象不到的。他们整出了一台晚会,清一色翻唱台湾歌曲,一到演出现场,听众爆满。样板戏听多了的人们,需要新鲜的东西,于是对这种舶来的音乐文化如饥似渴。
“温州出现了第一支流行乐队,当时全中国都很少做乐队,这种现象和温州的地域文化有关,温州人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为人先。很快,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温州涌现了几十支拥有乐队的歌舞团,在全国各地演出。所到之处,只要打着‘温州’旗号,到处都是爆满。可以说,当时的音乐人,开始了对温州品牌的宣传。”
22岁的何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了深圳,因为那里成为了音乐聚集地,汇聚了全国最尖端的音乐人,痴迷流行音乐的何畏自然被召唤而来。在深圳,何畏从事鼓手职业,还自己编曲、自己演唱。音乐养活不了自己,他就白天做生意,晚上做音乐。这段“痛并快乐着”的日子,是如今何畏回首前尘往事时,没有留下遗憾的岁月。
“做音乐,我就在做自己,为音乐疯魔,是我一生的快乐。音乐流淌在我的血脉,无可分割。我父母给了我音乐基因,又助我实现我的音乐梦想,让我进省艺校,即便不赞同,也让我做自己喜爱的流行音乐。我是幸运的人,如果我的音乐梦想,无论在哪一方面受到阻隔,就不能一路走下来,正是因为周围的支持,还有我自己的坚持,让我得以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至今,令我的音乐梦越做越真实。”
1995年,成立了家庭的何畏,返回了自己的家乡温州。虽然有了家庭负担,但他依然走在自己的音乐路上。
回乡第二年,何畏又有了自己的乐队,并从那时起,他不满足于自己一个人玩音乐,开始想带领更多的人一起玩。于是他成立了温州通俗音乐学会,初始会员只有40多名。温州做流行音乐的群众基础特别良好、特别广泛,何畏为之付出心力,也取得了傲人的成果,走到今天,学会早已更名为温州市流行音乐协会,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会员已达3000多名,11个县市区,都设有分会,甚至延伸至镇级分会,这种蓬勃的规模,就地市级而言,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回温组建乐队,第一场演出我如今还历历在目,那是97香港回归温州歌手演唱会,在育英大礼堂举办,温州的音乐人都来了,非常热闹,非常成功。演唱会做完之后,我们一合计,打算成立社会组织,成立了通俗音乐学会。学会成立之后,更多的人找上门,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公益性活动。把流行歌曲说成是通俗歌曲,本身就是对流行歌曲的偏见,流行积淀下来的,也是一种经典。我们于是改换了名称,推出了流行音乐协会。刚开始做社会组织,没有参照物,没有经验,我们是自己摸索着前进。分会最早在瑞安成立,向各个县市区延伸,去年,文成、泰顺相继成立,2007年在市文广新局的力推下成立了温州市流行乐团。这20多年来,我一直不断地为流行音乐努力着。”
温州音乐人的努力,渐渐受到全国的关注,,偶尔了解到温州组织的壮大,何畏进京向他做了陈述,他很惊讶。一个月后中国流行音乐学会主席付林、常务副主席金兆钧一行亲自来温考察,并深深感受到温州流行音乐的群众基础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文广新局与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给予有力支持,于是包括陈小奇、李海鹰、宋柯、捞仔、成方圆、蔡国庆、庞龙、甲丁、张树荣、吴涤清、小柯、刘元、杨士春、陈洁明、科尔沁夫、臧彦彬、李广平、姚峰、郑君胜、宋小明、毕晓世、谷峰等上百位乐坛大咖汇集在温州共商中国流行音乐大计。这个系列活动包括4场名家讲坛、一场名家对话会、一场演唱会,还发布了《温州宣言》,并授予温州“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基地”,温州流行音乐团体再一次为温州扬名。
音乐作为文化载体,通过乐器、通过歌曲,马上就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文化沟通了,就会被承认,那么交流就通畅了,容易融入和接受。秉着这种思想,温州市流行音乐协会与乐团今年打算做“两岸三地争霸赛”,台湾是老师,经过30年的发展,内地的音乐也成长了,可以交流,可以探讨,在东南沿海举办这样的赛事,打“文化牌”超出了演唱会、争霸赛的意义。
“我自认为是音乐人,除了创作和喜爱,还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每当我做了公益活动,我都有一种愉悦感,这带来人生的价值感。歌唱的很好,只是个体,如果个体没有平台,是成不了气候的,我愿意为他们搭建平台。有些人沉浸在个人的愉悦里,但我更愿意做幕后,整台晚会推出来,展现各种风采,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作为扎根在本土的音乐人,何畏意识到,音乐作品很重要,如果大家都唱一种音乐,就失去了个性,如果只是翻唱,就失去了意义,音乐必须要经历从翻唱到原创到个性的蜕变。在他看来,温州的语言是中国最难懂的语言,这就是他眼中的特色,又是一个独一无二。他一直从事音乐创作,写温州本土的作品,就是为了自己的音乐个性。温州在打造时尚之都,而扎根在温州土壤里的音乐,就是一种时尚。
何畏的业余时间,都被音乐占据。“音乐带来美,带来快乐,带来舒畅,她是我一生的追求,无论在台前还是幕后,我都愿意为之倾尽自己的所有心力。”
文/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