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欣赏】王右-巴赫第六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曲》

2021-01-21 23:52:35


视频欣赏:王右-巴赫第六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曲


旅美古典吉他演奏家-王右简介

王右,1985年生于中国青岛市,七岁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学琴。几年内进步很快,开始在一些音乐活动中崭露头角。2000年,为了向国际尖子选手进取,王右赴北京拜师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吉他教育家陈志教授,专业学习古典吉他。


 2000年参加香港第三届国际吉他大赛,以优美娴熟的演奏荣获亚军,并邀为香港电台录制了音乐节目。2001年参加由中央电视台,,荣获山东省及全国总决赛的金奖和银奖。同时入编大型史志册《中国艺术人才年鉴》,。

 

2004年同时被约翰-霍珀金斯大学和纽约曼内斯音乐学院录取。时年,Roosevelt University),师从美国吉他基金会董事-帕米拉-基梅尔(Pamela Kimmel)和著名古典吉他艺术家阿萨德(Sergio Assad),攻读本科学位。在校期间,专业成績名列前茅,并参加各类夏令营大师班演出,受到大卫罗素,奥斯卡吉利亚,比特地等众多古典吉他大师的指点与好评。2005年参加由美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全美音乐人才大赛”,荣获第80届亚军。

 

2009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取本科学位,在芝加哥甘茨音乐厅举办毕业音乐会,演出广受好评,,给予硕士全额奖学金,师从著名古典吉他演奏家丹尼斯-阿萨巴吉克(Denis Azabagic)。

 

2010年5月参加美国肯塔基州Lousiville音乐学院举办的首届路易威尔国际吉他大赛 (Lousiville International Guitar Competition)荣获冠军。2010年6月参加在费城举办的第五届波士顿国际吉他大赛 (The 3rd Boston International Guitar Competition “America America”),荣获第三名。2010年7月参加了在北卡莱罗纳举办的第十七届国际吉他大赛 (North Carolina International Guitar Competition),从来自南美以及北美的强悍对手中胜出,荣获冠军。

 

2011年2月在美国乔治亚州举行的一年一届的哥伦布国际吉他大赛中(Columbus International Guitar Competition),王右从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南美洲各国家的50多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亚军。2011年3月参加美国印第安纳大学JACOB音乐学校举办的第二届印第安纳国际吉他大赛 (The 2nd Indiana International Guitar Competition),经过3轮激烈的角逐,最终荣获冠军及安东-阿布里尔(Anton Garcia Abril)的最佳音乐诠释奖。著名西班牙作曲家阿布里尔先生的女儿专从西班牙抵美为王右颁发了最佳诠释奖的证书和奖金。2013 年6月参加世界著名的美国吉他基金会国际古典吉他大赛(GFA International Guitar Artist Competition),荣获第四名,也成为第一位中国选手在本比赛的成人组获奖。

 

2011年5月 应路易威尔国际吉他大赛(Lousiville International Guitar Competition)创办人史提夫-曼亭雷(Stephen Mattingly)邀请,担任艺术嘉宾和比赛评委。2011年 6月 应罗莎里奥国际吉他大赛 (Rosario International Guitar Competition)主办人乔纳-甘吉(Johnathan Gangi)邀请,担任艺术嘉宾和比赛评委。2011年7月 应北卡国际吉他大赛(North Carolina International Guitar Competition)主办人艾略特-法兰克(Elliot Frank)邀请,担任艺术嘉宾和大赛评委。

 

2013年应中国吉他联盟、法摩萨公司的赞助和邀请,在青岛、秦皇岛、武汉、杭州10余座城市举行全国巡演。2014年7月应第三届长沙国际吉他大赛组委会邀请,担任艺术嘉宾和大赛评委。2015年应青岛第一届国际吉他艺术节组委会邀请,出任大赛评委嘉宾。

 

2012-  任职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芝加哥艺术院(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担任古典吉他教授一职。

旅美青年古典吉他演奏家-王右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巴赫是最能创造奇迹的作曲家。首先,他是精通了全部作曲 奥秘的惟—一人,其他人如神乎其神的莫扎特也好,力拔千钧的贝多芬也好,均未能做到。难怪同时代的许多作曲家都猜测巴赫找到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曲公式!其次,巴赫一方面是时代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遥瞻未来。他的大提琴独奏组曲等于提前170年写出来。而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在写成50年后,已经逐渐为公众理解:在170年后(大致就是现在)更是早已成为高谈阔论的好题材。作曲家推旧出新的创作不被同时代人理解本不稀奇,但像巴赫这样遭受旷日持久的漠视仍属绝无仅有。最后, 巴赫的才能如浩瀚的海洋,漫漫无边。6套组曲,每套里面包含6 首舞曲,一共36首舞曲,令后来者目瞪口呆,无以为继。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尚有伊萨伊、巴托克续香火,虽然不及,倒也十分精彩。大提琴独奏组曲,柯达伊只写了1首,已经江郎才尽、水枯石干;布里顿勉力写成3首,内容不乏创意,毕竟捉襟见肘。 准确地说,究竟何时,为什么,为谁,巴赫写下了这些煌煌巨著,至今还是个谜。
     这些乐谱已知最早的来源是一份1730年左右的手抄本,是巴赫的续弦玛德琳娜的手笔。但是几乎可以肯定, 这些乐曲是巴赫1717至1723年间在科滕宫廷逗留期间写成的, 那是巴赫硕果累累的时期。克藤宫廷年轻的列奥波德王子比一般 的贵族音乐爱好者要高明许多,他是一位娴熟的古大提琴演奏者,“他热爱、熟悉并且理解音乐”,这是巴赫对他的评价。这些组曲也许是写给他解闷的。不过当时在克藤宫廷的乐队中,另有两位大提琴演奏高手阿贝尔和林尼克,巴赫写给他们使用的可能性更大。倘若这样的话,他俩该是多么了不起的演奏家啊! 每首组曲都由一段前奏曲揭开序幕,然后是各具特色的法国风格舞曲,最后由一段吉格舞曲来结束。在巴赫时代,宫廷里盛行典雅精巧的舞步,而法国人在跳舞方面尤具特殊的禀赋。当年路易十四招募了大批“舞林”高手,跳得凡尔赛宫中欢声笑语不 绝于耳,欧洲各地小宫廷群起效尤,余风所及,小小的克藤宫廷,亦在所难免。因此,卡萨尔斯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些乐曲的舞蹈性。
  每首组曲都反映了巴赫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首明快乐观; 第二首是悲剧性的;第三首富有英雄气概;第四首表情宏伟,气势宽广;第五首波澜汹涌,深不可测;第六首的前奏曲是全套作品中最精彩的,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浩瀚流走,气宇奔腾,是巴赫一次神奇的发挥,可以称之为是大提琴上的“恰空”。余下的舞曲勾措了恬淡的田园风光,以一种幸福安记的心情,来结束这套美妙的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用的都是舞曲形式,但却绚丽多姿,绝不单调。在情绪风格和声织体上的变化对比,层出不穷。这是属于越听越有滋味,越能领略变化之妙的杰作。



视频欣赏:马友友完整演绎《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音乐会  


第一号组曲——“明亮”

     如同人天生而单纯的呼吸的结构,乐句产生出的能量(吸气)直到它企及某一点时而开始放松(呼气)——一种产生与消退的过程。巴赫概念中的美丽与辉煌就在于实际上这些前奏曲都不利用旋律的这个事实,在那里只有组织,结构与韵律——形式与色彩的鲜明。巴赫不需要旋律,他的作品是以美的概念写成的:干净的组织与音调的色彩。我不喜欢他们很悲剧地企图去强调一个不存在的旋律,这是个很傻的想法。如果他需要旋律,巴赫自己就可以写出更加无比美丽的旋律。

    
第二号组曲——“悲伤而强烈”

    这个组曲直接在价值上以其深奥与小调性的悲伤而强烈的感触与第一号组曲形成对比。巴赫在这个前奏曲中开场三个音符的使用,总是让我充满敬畏与赞叹。只是三个音符便构成D小调的完整色调,同时完成了一个五度音程。

    这个组曲有一个很棒的萨拉班德舞曲,可能是所有组曲中最最哀伤的,它有着一种特殊的直线与率直,一个音乐的隐痛、像一个入神祷告的人,你不是在为听众演奏这音乐,你是为你自己演奏,听到的是来自孤寂、来自一个艺术家全然沉浸于音乐时的白热化张力的一瞥。


第三号组曲——“辉煌”

  C大调,一个辉煌的调子,它作为基础的音调,所有乐章都从C大调开始与结束。

    一些调性瞬间的变迁像晴空中的小云朵,而有些变迁是相当遥远的。持续音是巴赫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时当巴赫开始环绕持续音的音型,我甚至觉得在肉体上受着苦。比如在D小调的前奏曲,它像一根针穿刺着音乐,像一个鳞翅类学者将一活蝴蝶钉在他的板上,蝴蝶绕着针在痛苦中旋转着,无法让自己获得自由。

第四号组曲——“庄严而不透明”

  巴赫大提琴组曲的前三个前奏曲都是以十六分音符的单一节拍写成,但是在以降E大调,一个庄严而不透明的调性写成的第四号组曲中,却是以八分音符进行的,比其它前奏曲慢上一倍的节拍进行。然而无论和声自始至终再怎样美丽,再怎么发展怎么转调,巴赫明白它有变得多少单调起来的危险。

  萨拉班德舞曲是我的最爱之一,它有着自己的伴奏旋律。还有吉格舞曲,猛烈、高难度,带着它烈火般的暴躁气质与坚定、不屈不挠的节奏。

第五号组曲——“黑暗”

  它的暗黑的旋律设计如此不寻常地与现代音乐相似。单单第一个乐句体现的想法便如此不可思议,仅仅这里就抵得过许多作曲家成册的作品。这个萨拉班德舞曲的旋律在与你的呼吸同样的速度、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气息与同样的脉动以一路蜿蜒前进。

第六号组曲——“阳光”

   第六号组曲以D大调写成,是阳光与凯旋的调性。这是所有调性中最喜悦的,就像触及环宇每个角落的贝多芬《合唱交响曲》的终乐章。巴赫的第六号组曲以胜利、喜悦、人类的统一、友谊与爱的调性写成,这个最后的组曲扬威于全系列之上。它代表大规模的欢乐的统合。第六组曲对我而言就像是大提琴独奏的交响曲,在调性与色彩上,它迥异于其它组曲,但在许多其它的方面,它同时也迥异于所有他所写过的作品。



视频:巴赫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曲(BWV-1007)



欢迎关注《华天吉韵古典吉他资讯》微信公众平台:

 

      《华天吉韵古典吉他资讯》微信平台专注于古典吉他学术文章的专业翻译和国际学术交流、演出信息的分享。欢迎大家扫描以下微信平台二维码,关注全国首个以国外吉他学术资料翻译为主要定位的古典吉他资讯平台。微信号:huatianjiyun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宣传音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