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3 00:20:32
主编 ▍杨燕迪
六点音乐译丛书目
VI Horae Music
“六点音乐译丛”致力于译介具备学术品格和理论深度、同时又兼具文化内涵与阅读价值的音乐西学论著。所选书目一方面着眼于有学术定评的经典名著,另一方面也有意吸纳符合中国知识、文化界“乐迷”趣味的爱乐性文字。著述类型或论域涵盖音乐史论、音乐美学与哲学、音乐批评与分析、学术性音乐人物传记等各方面,并不强求一致,但力图在其中展现对音乐自身的深度解析以及音乐与其他人文/社会现象全方位的相互勾连和内在联系。
♪♪♪
已 出 书 目
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The Classical Style: Haydn, Mozart, Beethoven [美] 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 著 杨燕迪 译 201601| 精装 | 716pp | 138.00 |
◎ 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 ◎ 获新京报2014年度艺术类好书 ◎ 修订版《古典风格》新增杨燕迪教授的导读一篇,供读者进一步认识作者深刻的音乐思想和洞见 西方学界已有共识,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公认的影响力最大、引用率最高的音乐论著——没有之一。作者从极其新颖的角度出发,对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师: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众多代表作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评述,考察了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揭示西方古典音乐生命精神和价值内涵。 此书于1971年出版,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迄今仍是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音乐书籍,其在音乐书中的“塔尖”地位俨然不可撼动。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中译本分“八卷”)的总体布局,前两卷是对18世纪音乐语言和古典风格的概貌总览,为后面更为具体的作品分析和批评提供背景和前提。中间五卷,分别对古典风格最有代表性的体裁和作品进行鞭辟入里的点评和剖析——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交响曲、钢琴三重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弦乐五重奏、喜歌剧,贝多芬的代表性钢琴作品和他最突出的风格语言特征,以及古典时期的其他音乐体裁如严肃歌剧和教堂音乐等。最后的“尾语”点明古典风格原则在舒曼创作中的瓦解和在舒伯特作品中短暂的回光返照。 |
普契尼论: 悦耳、真实和情感 Giacomo Puccini : Wohllaut, Wahrheit und Gefühl [德] 默滕斯(Volker Mertens) 著 谢娟 译 201510 | 平装 | 285pp | 42.80 |
本书以普契尼的歌剧作品为主要线索,并将其置于意大利歌剧传统与欧洲音乐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试图探究作曲家在沿袭意大利传统与融合欧洲音乐发展新动向之间如何抉择以及在歌剧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作者从意大利歌剧独特的运营体系入手,结合音乐创作的文学渊源,细致分析了普契尼的每一部歌剧作品背后——歌剧工业化运营商与作曲家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对文学素材转变为脚本的重要影响。特别是,作者在看似不经意的论述中,勾勒了普契尼充满矛盾的一生:他继承家族的音乐素养,却放弃家族的音乐职位;他热衷名利,却小心地保持与达官贵人的距离;他热爱奢华生活,却素喜与小人物交往;唯有在音乐中,他从未表现任何的矛盾态度,而是始终如一的挑剔:挑剔剧本,挑剔演员,挑剔场景。 |
柴科夫斯基和他的世界 Tchaikovsky and His World [美] 伯特斯坦(L.Botstein) 著 张慧 译 201409 | 平装 | 276pp | 38.00 |
本书收录了七位柴科夫斯基研究专家的八篇专题文 章,通过大量详实的文献资料,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我们展示了解柴科夫斯基的个人生活、创作生涯,以及俄罗斯当时广阔的社会文化图景,必将对我们更加清晰透彻地理解这位世界乐坛巨擘及其作品大有裨益。 其中对柴科夫斯基的同性恋、,尤其他与契诃夫的交往等,均有详实交代。 |
音乐、艺术与观念:二十世纪文化中的模式与指向 Music, the Arts, and Ideas: Patterns and Predictions in Twentieth-Century Culture [美] 迈尔(Leonard B.Meyer) 著 刘丹霓 译 201101 | 平装 | 406pp | 58.00 |
当今后现代“多样性”语境下,各种风格技法、潮流派别层出不穷,人们一方面发觉传统似乎不再适用,另一方面对于先锋艺术又无所适从。 20世纪音乐如何发展?哪些现存的音乐潮流将具有主导地位和深远影响?为什么至今我们仍未抵达风格上的一致? 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美国当代著名音乐学家伦纳德•迈尔秉承极其宽广的学术视野,以音乐为切入点,深入考察20世纪前后受到社会历史环境影响的意识形态变革,及其对西方世界的文化信念、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的深远影响,并对现当代艺术发展格局及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
音乐中的伟大性 Greatness in Music [美] . 爱因斯坦(Alfred Einstein) 著 张雪梁 译 201305 | 平装 | 153pp | 29.80 |
本书汇集了作者对音乐中的伟大性和相关问题的各种思考。作者多年来在美国甚至英国堪称著名的音乐学家,他同时从事音乐评论。本书是在丰富的研究活动的基础上对大师们的认知的总结。作者将伟大性分四个部分:1,可质疑之伟大;2,无庸置疑之伟大;3,伟大性的奥秘;4,伟大性的历史条件。 作者以极其宽广的思想视野,深入考察了20 世纪前后受到社会历史环境影响的意识形态变革,及其对西方世界的文化信念、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的深远影响。作者所提出的各种风格多元共存的“波动起伏的静态”是本书的中心论点,它既是作者对于当代音乐风格现状的描述,也是他对未来风格发展的预见。本书研究视角多样,涉及领域广泛,展现出作者的广博学识和独到洞见。 |
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Music [美] 彼得•基维(Peter Kivy) 著 刘洪 译 201202 | 平装 | 273pp | 39.80 |
《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是作者应牛津大学出版社之约,对音乐美学以及该领域重要问题所撰写的一本与众不同的“导论”著作。 在内容上,书中所包含的音乐哲学议题,基本可以分为六个大类,分别是:(一)术语及概念界定问题(二)审美经验问题(三)艺术本体问题(四)虚构与叙事问题(五)再现与表现问题(六)艺术价值问题。 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本书对英美分析哲学家有关音乐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式和基本观点等方面,提供了较为全面和直接的理解范例。 在风格上,正如作者所强调的,本书是一部以罗素《哲学问题》为范式的“一家之言”的著作,是基维对自己曾经公开发表的各种重要哲学理论和观点的综合回应与明确阐述,在所论述的各个论题中,作者都以极富个性的方式(“一家之言”)做出了雄辩式的回应。而更富诱惑力的是,在清晰的论证与分析过程中,基维使所有的读者很快了解到分析哲学家普遍关心的艺术问题,并让人们充分感受英美分析哲学研究方法的信服的魅力。 |
莫扎特论 Mozart [德] W•希尔德斯海姆(W.Hildesheimer) 著 余匡复 余未来 译 201102 | 平装 | 395pp | 49.80 |
本书是对莫扎特的音乐、生活、思想三者关系的精妙解释。作者坚信,只有合理重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对莫扎特这个天才的形象有更加全面、清晰和准确的认识。作者审慎地运用了心理分析策略,对广大莫扎特传记学者所普遍占有但却每每忽视、避讳甚至误读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解读和诠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修复——有时是“揭示”——了莫扎特的形象。 |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 The Composer’s Voice [美] 爱德华•T•科恩(E.T.Cone) 著 何弦 译 201102 | 平装 | 179pp | 29.80 |
如果音乐是一种语言,那么发言的是谁?作为诗歌的《魔王》与作为歌词的《魔王》,意义相同吗?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戏剧性吗?歌剧中的戏剧角色知道自己在歌唱吗?音乐的语境是什么?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作曲家的人格声音》的作者爱德华·T·科恩引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程。作为学术性音乐批评领域中的佼佼者,科恩总是善于发现他人眼中从未出现过的视角。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曲家的人格声音》除了学理上的反思、技术上的分析之外,又将这些讨论与音乐实践紧密相联。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不断反思,享受思考的乐趣,更可以与作者一同将视野延伸至实践性的领域。 |
歌剧与观念:从莫扎特到施特劳斯 Opera & Ideas: From Mozart to Strauss [美] 保罗•罗宾逊(Paul Robinson) 著 周彬彬 译 200804 | 平装 | 310pp | 38.00 |
美国史学家保罗•罗宾逊以研究19世纪和20世纪的思想史著称,本书是他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扛鼎之作。作者以启蒙运动之后的近现代思想史演进为线索,通过对当时欧洲思想艺术顶峰范式的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特洛伊人》、《唐•卡洛》、《名歌手》、《玫瑰骑士》及《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两部声乐套曲的分析考察,深刻而独特地揭示了启蒙运动及反启蒙运动、浪漫主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唯美主义等思潮在歌剧艺术中的复杂体现。这是西方第一部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歌剧的经典力作。 |
♪♪♪
2017 新 书 预 告
论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阿尔伯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 著 陈广琛 何源 译 |
《论巴赫》是获得者阿尔伯特•施韦泽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是西方巴赫研究的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这个领域带来了新曙光。本书的出版将填补国内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巨大空白。 |
阴性终止 Feminine Endings: 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 苏珊·麦克拉瑞(Susan McClary)著 |
本书是“新音乐学”研究领域中的经典代表作。 作者透过音乐符号学、终止式、调性、音乐主题、循环式结构这五个视点,看到古典音乐中蕴含的“颂扬男性阳刚化”、“贬抑女性阴柔化”的精神倾向,并指出古典音乐对社会性别的这种影射和建构,对随后的西方音乐史有着重大影响。 本书自1991年首版以来在音乐和人文知识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古典音乐学界的第一本女性主义批评专著。 |
贝多芬:阿多诺的音乐哲学 Beethoven. Philosophie der Musik :Fragmente und Texte [德] 阿多诺(Theodor W.Adorno)著 |
阿多诺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美学家、音乐学家、作曲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成员,1937 年起大规模研究贝多芬之念,此后三十年做成四十多本札记。本书为阿多诺多年研究贝多芬的成果汇编,是一本理路连贯,从哲学、社会学、美学、音乐学、文学等角度观照贝多芬的既精且博之作。 |
—The End—
长按二维码可以识别关注
—六点图书—
六点,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中是省略号……,她象征着无限和绝对;
六点,时间上平分钟表盘,不偏不倚,蕴含“时中”之意;
六点,军事术语中即原点——思想的战场风雨变幻,我自岿然不动。
了解 “六点音乐译丛”书目,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