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1 21:49:22
几乎所有的音乐会对孩子都有一个限制,比如1.2米以下禁止入内等等,这个限制是在保护大多数听众的利益,可以说是国际惯例。由于孩子自身缺乏自控力,在音乐会过程中常会不自觉的发出声音或者哭闹,以至于破坏了音乐会的气氛和秩序。因此熊孩子出现在音乐厅是令人紧张的,大多数严肃音乐会对孩子也是拒绝的。
1.2米是幼儿园大班至二年级6-8岁的样子,但是很多孩子在4岁左右就开始学习乐器了,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但凡有点基本常识的家长都知道,在乐器学习过程中,同单纯地学会演奏技巧相比,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理解音乐、表达音乐,并体会音乐所展现的美,而这些都是在一场音乐会中才能更好体会的。无论老师在教室里如何口吐莲花或者技巧纯熟,都无法与一场完整的音乐会相比拟。
对低年龄的孩子来说,耳濡目染是最好的教育。与其跟他们用抽象的语言,不如让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去直接听直接感受更为有效,而这种学习方式的窗口期恰好在年龄较小的时候。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J·S·巴赫的子女中有很多成为了优秀的音乐家,其中K·P·E巴赫的名望在当时远超了他的父亲。这与他们小时候围绕在父亲羽管键琴边耳濡目染有着很大的关系。假设一个孩子从4岁开始学习乐器,在之后的3-4内没有办法走进音乐厅,这可如何是好?
孩子是需要音乐会的
好在社会各界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些问题,音乐家们也开始想尽办法改变这一现状。2018年6月2日,6位来自上海音乐节学院的青年演奏家们将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一场名为“与童年相约”的儿童节专场音乐会。孩童准入条件更是放宽到了4岁及以上,可以说是一场为孩子度身定制的音乐会。
虽然放宽了准入条件,但是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剧院里放飞天性。在这里,我们给将要带孩子聆听音乐会的爸爸妈妈们提供几个建议,帮助大家更好地度过音乐会的美妙时光。
简单了解音乐会曲目及相关背景。
很多孩子没耐心听音乐会的主要原因就是根本不了解这些音乐,成年人会有意识地去了解和想象曲目的内容,而孩子不同,所以先让孩子了解曲目甚至先听听看,一旦有了基本印象,当进入音乐厅再次听到似曾相识的旋律时,他们更容易被吸引并充满好奇的听下去。
郑重其事地将音乐会的行为规范告诉孩子。
进入音乐厅之前告诉孩子规则并与他约法,同时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现实的榜样,父母的行为有极强的带入感,会对孩子有很好的正向引导作用。
在音乐会结束后,应给予孩子客观公正的评价。
若表现出色并且非常享受这场音乐会,父母应在自律与欣赏能力方面给予足够的肯定。若表现并不理想,父母应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原因以及对音乐有何想法或不满,并予以相应的解答与鼓励。
总之,如何正确的聆听音乐会是需要训练的,而训练的目的则在于克服自身问题、跨过障碍,从而能够更好的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好,这种美好与流行音乐会是有所区别的。